自决

zì jué [ zi jue]
繁体 自決
注音 ㄗˋ ㄐㄩㄝ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自决 zìjué

(1) 不受外部强制而确定自己的行动或状态

自决权
self-determination

(2) 自杀

commit suicide

词语解释

  1. 自己决定,自行解决。

    《史记·宋微子世家》:“於是 微子 度 紂 终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新唐书·柳宗元传》:“苟一明大道,施於人世,死无所憾,用是自决。”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有疑难事不能自决,不可不以咨问。”

  2. 自杀;自裁。

    《史记·吕太后本纪》:“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唐 白居易 《祭小弟文》:“与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团圆;欲自决以毁灭,又伤孝於归全。”《新五代史·唐臣传·元行钦》:“及 庄宗 之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於被执而见杀。”

  3. 自行溃决。常指江河决口而言。

    《汉书·沟洫志》:“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

引证解释

⒈ 自己决定,自行解决。

《史记·宋微子世家》:“於是微子度紂终不可諫,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於太师、少师。”
《新唐书·柳宗元传》:“苟一明大道,施於人世,死无所憾,用是自决。”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有疑难事不能自决,不可不以咨问。”

⒉ 自杀;自裁。

《史记·吕太后本纪》:“我无忠臣兮,何故弃国?自决中野兮,苍天举直。”
唐白居易《祭小弟文》:“与其偷生而孤苦,不若就死而团圆;欲自决以毁灭,又伤孝於归全。”
《新五代史·唐臣传·元行钦》:“及庄宗之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於被执而见杀。”

⒊ 自行溃决。常指江河决口而言。

《汉书·沟洫志》:“议者常欲求索九河故迹而穿之,今因其自决,可且勿塞,以观水势。”

自决的国语词典

自杀、自尽。

如:「民族自决」。

自决的网络释义

自决

  • 自决,是指特定主体依据自己意志处理一定事务的方式或权利。在民事纠纷处理方面,自决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为我国法律所禁止。
  • 自决造句

    严禁任何个人擅自决定对外投资或者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国权是国家的基本权利,是国家主权、民族自决权和发展权的统一体。
    目前,对民族自决权主体问题,学界有不同的认识。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对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扬弃。
    宁可要人们各自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要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之手。胡克 
    之前,这个冒牌的因维人不顾瑞金特的命令,擅自决定再进一步,来赢得爱德华兹的支持。
    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全体人民有对内、外部事务自决的权利,自由利用公海的权利,普遍裁军及建立国际联盟。
    为了让我们家儿子以后可以叫王子,我私自决定把王姓赐给布安达同学了,并且告诉他王是国王皇帝的意思,在中国算得上是百家姓里第二个了。
    国家主权与民族自决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两大基本原则,两者相伴而生,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
    而无论是在法理层面抑或实定法层面,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依据就是公民所享有的个人信息自决权。
    因流亡达赖的命运和他恳求藏人自决权所引发的抵触不断都盘绕着这个地域,有时会演化成抗议。
    正确认识列宁的民族自决权理论,对我们当前解决民族问题,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信梦想是价值的源泉,相信眼光决定未来的一切,相信成功的信念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相信人生有挫折没有失败,相信生命的质量来自决不妥协的信念。
    民族自决权只是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的一种手段。
    被告人张阁群在担任黑龙江省延寿县看守所所长期间,超越职权,擅自决定将看守所夜班值班由双人双岗、二岗合一改为单人单岗。
    列宁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一步阐发了民族自决权理论,并把它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方法之一。
    女权主义者写论文论述赫敏的自决权。
    这些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加强了氏族的自决权。
    劳埃德请求老爸照顾他的两个孩子因为他准备自决于世。就在他试图在私宅上吊时,他儿子破门而入救下了他。

    汉字详情

    [zi]
    部首: 625
    笔画: 6
    五笔: TH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BU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代词

    (1) 自己,自我;本身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词

    (1) 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词

    (1) 自然,当然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动词

    (1) 用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英文翻译

    self, private, personal;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z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h6 [cit7] [陆丰腔] cih6 [台湾四县腔] cih5 [cit7] [宝安腔] cu3 [沙头角腔] cu5 ci2 [客英字典] cih5 [东莞腔] cu3 [梅县腔] ze5 [客语拼音字汇] ci2 ci4 q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二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ziih/dzihdzʰi
    jué [jue]
    部首: 204
    笔画: 6
    五笔: UN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MDK
    四角: 351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水,夬( 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2) 同本义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史记·河渠书》

    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决,行流也。——《说文》

    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说文通训定声》

    予决九川,距四海。——《书·益稷》

    决之东方而东流。——《孟子》

    治水有决河深川。——《汉书·沟洫志》

    决水而灌之。——《韩非子·初见秦》

    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史记·秦始皇纪赞》

    鲧禹决渎。——《韩非子·五蠹》

    决渎于殷周之世。

    买庸而决窦。

    (3) 又如:决江(掘开江边堤岸放水);决汩(疏通,疏导。开凿水流,使能通畅);决子军(古代挖坑道、地道的工兵);决泄(除去壅塞,排除积水)

    (4) 大水冲破堤岸或溢出

    则决雎澨。——《左传·成公十五年》

    孝文时, 河决酸枣,东溃金堤。——《史记·河渠书》

    河水决 濮阳,泛十六郡。——《汉书·武帝纪》

    贲星坠而勃海决。——《淮南子·天文》。注:“溢也。”

    黄河西来决仑。—— 李白《公无渡河》

    (5) 又如:决水(河水决口);决溢,决泆(河堤溃破、水流泛滥);决溃(堤防被水冲破)

    (6) 断裂,折断

    决指而身死。——《淮南子·说山》。注:“伤也。”

    濡肉齿决。——《礼记·曲礼》。注:“犹断也。”

    (7) 又如:决眥(眼眶裂开;张眼瞪视);决羽(折断羽翼);决坼(裂开,张开);决浮云(截断浮云,形容剑的威力)

    (8) 离别,同“诀”

    与我决于传舍中。——《史记·外戚世家》。索隐:“别也。”

    与武决去。——《汉书·李广苏建传》

    与侯生决。—— 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 又如:决去(辞别离去);决别(诀别);决舍(弃舍,离弃)

    (10) 决断,决定

    是天下之大决也。——《荀子·仲尼》。注:“谓决断之大也。”

    孔子不能决也。——《列子·汤问》

    吾计已决矣。——汉· 刘向《列女传》

    吾计决矣。——《资治通鉴》

    决人死生。——清· 刘开《问说》

    (11) 又如:决平(公平决断讼狱);决正(认为正确而依从);决市(决定行市);决志(拿定主意);决制(控制)

    (12) 判决

    审决狱。——《淮南子·时则》

    不敢专决。——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一二人立决。

    中有立决者。

    法应立决。

    (13) 又如:决狱(审理判决案件);决囚(判决死刑);决杖(处以杖刑);决配(判处流放);决滞(判决积压的案件);决宪(作出惩处的决定;定罪);决知(审知辨识);决理(审理判决)

    (14) 处死犯人

    每岁大决。——方苞《狱中杂记》

    (15) 又如:决不待时(处决重刑犯不必等到秋后就可以执行死刑);决囚(执行死刑);决刑(执行死刑);决期(处决死囚的日期)

    (16) 较量,分胜负

    办之者诚决。——《资治通鉴》

    与孟德决之。

    (17) 又如:决胜;决斗

    (18) 毁坏,破坏 。如:决张(劈开帐幕);决撒(败露;坏事)

    (19) 选,挑,同“抉” 。如:决剔(挑剔);决善(即择善而从);决机(依据时机采取适宜决策)

    (20) 责打 。如:决放(杖责后释放);决尸(鞭打尸体);决杀(打杀);决责(杖责);决罚(杖责的刑罚)

    (21) 溃破 。如:决疣溃痈(脓疮溃破);决溃(溃烂流脓)

    (22) 竭,尽 。如:决力(竭力);决命(拼死尽力);决竭(干涸)

    副词

    (1) 一定,必定

    决负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敢也决矣。——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事有决无可疑者。——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决非天运。

    (2) 又如:决然(一定)

    (3) 无论如何 。如:我决不会妨碍他

    英文翻译

    decide, determine, j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kyut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iet7 [海陆丰腔] giet7 [宝安腔] get7 [客英字典] get7 giet7 [东莞腔] ket7 [梅县腔] giet7
    ◎ 潮州话:guag4 (kuak) 「潮州」guêg4 (kuek 旧时:kue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六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穴屑合入聲合口四等kiwetku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