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臊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指某些动物身上发出的羶腥臊臭的气味。
《吕氏春秋·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羶。” 高诱 注:“肉玃者,玃拏肉而食之,谓鹰雕之属,故其臭臊也;草食者,食草木,谓麞鹿之属,故其臭羶也。”
引申指肉类食物。
元 舒頔 《中秋对月无酒怅然孤吟》:“貰酒赏明月,盘中乏羶臊。”
犹羶腥。
唐 李白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虽……决洪 河 ,洒 秦 雍 ,不足以荡犬羊之羶臊。”参见“ 羶腥 ”。
引证解释
⒈ 指某些动物身上发出的羶腥臊臭的气味。
引《吕氏春秋·本味》:“肉玃者臊,草食者羶。”
高诱注:“肉玃者,玃拏肉而食之,谓鹰雕之属,故其臭臊也;草食者,食草木,谓麞鹿之属,故其臭羶也。”
⒉ 引申指肉类食物。
引元舒頔《中秋对月无酒怅然孤吟》:“貰酒赏明月,盘中乏羶臊。”
⒊ 犹羶腥。参见“羶腥”。
引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虽……决洪河,洒秦雍,不足以荡犬羊之羶臊。”
膻臊的网络释义
膻臊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亶(
)声。本义:羊臊气)(2) 同本义。亦泛指臊气
蚊慕羊肉,羊肉膻也。——《庄子·综无鬼》
(3) 又如:膻气(羊肉的气味);膻根(指羊);膻荤(指肉类或气味浓烈的食品。也作“荤羶”);膻芗(祭祀时焚烧牛羊肠间脂肪所散发出来的气味);膻腻(腥膻油腻)
(4) 类似羊臊气的恶臭
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列子·周穆王》
(5) 又如:膻腥(荤腥。亦指鱼肉类食物);膻秽(又臭又脏。谓肮脏丑恶)
(6) 有膻味的兽肉
膻,肉膻也。诗曰:膻裼暴虎。——《说文》
(7) 又如:膻肉(羊肉);膻食(膻荤。肉类食物);膻根(羊及羊肉的别称)
(8) 通“馨” 。如:膻芗(膻,通“馨”;芗,通“香”。五谷的香气。因以指祭祀所用的黍稷等谷物)
(9) 羊油 (弃膻在庭际,双鹊来摇尾。—— 唐· 皮日休《喜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n3 [客英字典] tan2 [台湾四县腔] ta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但 | 徒旱 | 定 | 寒 | 上聲 | 旱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dʰɑn | danx/daan |
详细解释
sāo
名词
(1) (形声。从肉(月),(
)声。本义:腥臊) 同本义臊,豕膏臭也。——《说文》
犬赤股而躁臊。——《周礼·内饔》
其臭臊。——《素问·金匮真言论》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楚辞·涉江》
狗若如此,其肉臊恶。——《礼记·内则》疏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荣辱》
(2) 又如:腥臊(动物体上散发的一种难闻的气味。也比喻为臭恶的小人);臊腥(臭恶的气味);臊秽(腥臭肮脏的气味);臊根(男性生殖器);臊膻(腥膻之气)
形容词
(1) 丑恶的
臊声布于朝野。——《北史·抱老寿传》
其政腥臊。——《国语·周语上》
(2) 又如:臊声(丑闻);臊子(臭货)
(3) 另见
sào
动词
害羞;羞辱 。如:臊眉耷眼(形容羞愧的样子);臊皮(寻开心);臊脸礼儿(形容礼薄,让人不好意思拿出);臊臊牌(难看)
名词
(1) 剁细的肉 。如:臊子韭(即肉末炒韭菜)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o1 sau1 [客英字典] sau1 [台湾四县腔] so1 sau1 [梅县腔] sau1 [东莞腔] sau1 [宝安腔] sau1 [客语拼音字汇] sau1 so1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騷 | 蘇遭 | 心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豪 | 效 | sau | si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