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笥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语出《后汉书·边韶传》:“ 边 为姓, 孝 为字,腹便便,五经笥。”笥,书箱。后因称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为“腹笥”。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明史·文苑传二·周玄》:“尝挟书千卷,止 高棅 家,读十年,辞去,尽弃其书,曰:‘在吾腹笥矣。’” 清 纳兰性德 《与韩元少书》:“ 钱牧斋 腹笥既富,文笔又长,援古证今,每发一端,便如缾水泻地,迸注分流。”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的腹笥应该是一座贮藏丰富的原料仓库,而不应像穷极无聊的赌徒的钱袋,只能凭孤注邀致幸胜。”
引证解释
⒈ 笥,书箱。后因称腹中所记之书籍和所有的学问为“腹笥”。
引语出《后汉书·边韶传》:“边为姓, 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
宋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
《明史·文苑传二·周玄》:“尝挟书千卷,止高棅家,读十年,辞去,尽弃其书,曰:‘在吾腹笥矣。’”
清纳兰性德《与韩元少书》:“钱牧斋腹笥既富,文笔又长,援古证今,每发一端,便如缾水泻地,迸注分流。”
柯灵《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作家的腹笥应该是一座贮藏丰富的原料仓库,而不应像穷极无聊的赌徒的钱袋,只能凭孤注邀致幸胜。”
腹笥的国语词典
肚子所记的书籍,有如书箱的藏书。
腹笥的网络释义
腹笥
腹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复声。此为后起形声字,初文应即“畐”(
)字,象人腹部之形。本义:肚子)(2) 同本义
腹,厚也。——《说文》。按,脐上下两旁也。
坤为腹。——《易·说卦传》
入于左腹。——《易·明夷》
腹者至阴之所居。——《素问·评热病论》
自脐以下曰水腹。——《释名》
腹饥不得食。——晁错《论贵粟疏》
(3) 又如:腹痛(肚子痛);腹肠(肚肠,肚子);腹围(腰带);腹如垂瓠(形容肚皮松瘪难看);腹便便(形容肚子肥满)
(4) 比喻中央部分 。如:腹城(内地的城);腹居郡(位于中心地区的郡县);腹腴(内地富饶之区);腹民(内地的居民)
(5) 内心
腹诽而心谤。——《汉书·灌夫传》
(6) 又如:腹诽(口里不说,心里不以为然);腹记(暗记在心);腹热(内心焦急);腹悲(心里暗悲);腹咏(内心歌咏);腹咒(心中咒骂)
形容词
厚 。如:腹坚(谓冰结得既厚且坚)
动词
(1) 怀抱
先妣出入操作必腹之。——方苞《王处士墓表》
(2) 容纳
巴蛇腹象,足觌厥大。——柳宗元《天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uk7 [陆丰腔] buk7 [海陆丰腔] buk7 [客英字典] buk7 [台湾四县腔] buk7 [梅县腔] buk7 [东莞腔] fuk8 [客语拼音字汇] bug5 [宝安腔] f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福 | 方六 | 幫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pĭuk | piu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司声。本义:一种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
(2) 同本义
笥,盛食器也。——《说文》
不见辒车,见有奉笥而与李氏语者。——《韩非子·内储说上》
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后汉书·酷吏传》
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庄子·秋水》
(3) 又如:笥箧(竹制的匣子)
(4) 铠甲一类的防护物
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汉书》
动词
装;藏
今夫考居室必以闳门丰屋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遒泽为甲。——唐· 刘禹锡《论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i1 sii5 sii3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1 sii5 [梅县腔] se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笥 | 相吏 | 心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sĭə | sih/si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