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臊

xīng sāo [ xing sao]
注音 ㄒ一ㄥ ㄙㄠ

词语释义

腥臊 xīngsāo

(1) 腥臭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腥臊恶臭。
腥臊并御。——屈原《涉江》
fishy and foul

词语解释

  1. 腥臭;腥臭的气味。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唐 李商隐 《楚宫》诗:“空归腐败犹难復,更困腥臊岂易招。” 宋 文天祥 《贾家庄》诗:“行边无鸟雀,卧处有腥臊。” 闻一多 《红烛·孤雁》:“光明底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场,黑暗的烟灶。”

  2. 泛指水产动物。

    《太平广记》卷三○九引 唐 李玫 《纂异记·蒋琛》:“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为水府之腥臊。”

  3. 借喻丑恶的事物。

    《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韦昭 注:“腥臊,臭恶也。”

  4. 借指寇盗、叛军等。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寇二十韵》:“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仇兆鳌 注:“毒螫、腥臊,指贼党。” 清 朱琦 《感事》诗:“焚掠为一空,腥臊未湔洗。”

引证解释

⒈ 腥臭;腥臭的气味。

《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
唐李商隐《楚宫》诗:“空归腐败犹难復,更困腥臊岂易招。”
宋文天祥《贾家庄》诗:“行边无鸟雀,卧处有腥臊。”
闻一多《红烛·孤雁》:“光明底追逐者啊!不信那腥臊的屠场,黑暗的烟灶。”

⒉ 泛指水产动物。

《太平广记》卷三〇九引唐李玫《纂异记·蒋琛》:“是知溺名溺利者,不免为水府之腥臊。”

⒊ 借喻丑恶的事物。

《国语·周语上》:“国之将亡,其君贪冒辟邪,淫佚荒怠,麤秽暴虐,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韦昭注:“腥臊,臭恶也。”

⒋ 借指寇盗、叛军等。

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寇二十韵》:“谁云遗毒螫,已是沃腥臊。”
仇兆鳌注:“毒螫、腥臊,指贼党。”
清朱琦《感事》诗:“焚掠为一空,腥臊未湔洗。”

腥臊的国语词典

鱼肉的腥臭味。

腥臊的网络释义

腥臊

  • 腥臊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腥臭的气味,借喻丑恶的事物。
  • 腥臊造句

    地上的热气跟凉风搀和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
    林文元的大脑一片空白,瘫软的坐在地上,一股腥臊的味道从他身上传来。
    突然,古月松闻到一股腥臊之味,王海天居然被吓尿了!“居然被吓尿了!呸!”。
    三个人练习几次之后,苏灿将门扇打开一条缝,将装着尿液的玻璃瓶放在门边,散发着腥臊味道的瓶子很快吸引了两头丧尸,它们摇晃着走了过来。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许多围观的修士也是闻到这种腥臊之气,一个个脸上露出疑惑的神色。
    罗刚一惊之下,忘记捂鼻子了,一股腥臊气味直冲鼻孔,董仵作,这可不能弄错。
    吴茗转身要招呼身后的柴胡回转,突然间左侧一股大力涌来,扑面而来的腥臊味中,一人猛地扑倒在自己身上。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
    爰举义旗,推翻腐化,唤起四亿同胞,肃清腥臊宇殿,团结弱小民族,恢复锦绣山河。
    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当冰凉腥臊的河水四面漫漶而来,谢琛真打算轻轻松松地就这样沉下去。
    说完拿出一个兽骨瓶,打开瓶盖,一股强烈的腥臊味传出,众人掩鼻皱眉。
    李梦阳抬头看见那恐怖的龙卷风暴,还伴随着一阵阵令人晕厥的腥臊气,不禁吓了一跳,他赶紧运行清风诀,身子快如闪电,远远地闪躲了过去。
    雨陌在内闻到了一股腥臊的味道。
    及得熟食,肉之腥臊者忽馨香矣,草木实之淡泊寡味者忽甘腴脆关矣,水之冰者可燠饮,居之寒者可取温矣。
    扬天籁之萧萧,以释俗扰,啾啾然,绝尘世之喧嚣;平凡人之怒怒,解颐浮躁,嘘嘘然,脱苦闷之烦恼;抚戾气之嗷嗷,仇泯此才,咄咄然,散刀剑之腥臊。
    地上的热气与凉风搀合起来,夹杂着腥臊的干土,似凉又热;南边的半个天响晴白日,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慌失措。
    阴冷、潮湿,就连空气中也弥漫着一股霉臭,腥臊之气。
    空山新雨,暴雨匆匆而来匆匆而逝,嗅着空气中渐渐回荡的血腥气,叶凌微微蹙眉,弓腰捻起湿润的大地,放倒鼻翼间一嗅,立刻闻到了一股子陌生的腥臊与腐烂。

    汉字详情

    xīng [xing]
    部首: 444
    笔画: 13
    五笔: EJTG
    五行:
    仓颉: BAHM
    四角: 762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腥气,泛指肉鱼、类及油脂的臭气味

    腥臊并御。——《楚辞·屈原·涉江》。注:“臭也。”

    王之厨馔,腥蝼不可飨。——《列子·周穆王》

    水居者腥。——《吕氏春秋·本味》

    扁地腥云。——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这碗鱼汤有点腥;腥腻(腥气油腻);血腥;腥臭;土腥气

    (3) 病猪肉中像星或米粒的息肉

    豕盲眡而交睫,腥。——《周礼·内饔》

    (4) 通“胜”。生肉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论语·乡党》

    膳膏腥。——《礼记·内则》

    胖如脯而腥者。——《周礼·内饔》郑注

    (5) 荤腥,带腥气的食物 。如:他从不沾腥;腥腐(腥臭腐败之物);腥膏(腥荤肥腻的食物);腥血(荤腥)

    形容词

    (1) 丑恶

    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书·酒诰》

    (2) 又如:腥德(丑恶的品德);腥闻(丑恶的名声或恶名远播)

    (3) 生 。如:腥生(生的鱼肉等食物);腥鱼(生鱼);腥鲜(水产动物)

    英文翻译

    raw meat; rank, strong-sm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 客家话:[梅县腔] siang1 [台湾四县腔] siang1 sen1 [客英字典] siang1 sen1 [海陆丰腔] siang1 sen1 [东莞腔] siang1 [宝安腔] sia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ang1 xiang4 [陆丰腔] sia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桑經青開平聲開口四等sieŋseng
    sāo,sào [sao]
    部首: 444
    笔画: 17
    五笔: EKKS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BRRD
    四角: 76294

    详细解释

    sāo

    名词

    (1) (形声。从肉(月),( sào)声。本义:腥臊) 同本义

    臊,豕膏臭也。——《说文》

    犬赤股而躁臊。——《周礼·内饔》

    其臭臊。——《素问·金匮真言论》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楚辞·涉江》

    狗若如此,其肉臊恶。——《礼记·内则》疏

    鼻辨芬芳腥臊。——《荀子·荣辱》

    (2) 又如:腥臊(动物体上散发的一种难闻的气味。也比喻为臭恶的小人);臊腥(臭恶的气味);臊秽(腥臭肮脏的气味);臊根(男性生殖器);臊膻(腥膻之气)

    形容词

    (1) 丑恶的

    臊声布于朝野。——《北史·抱老寿传》

    其政腥臊。——《国语·周语上》

    (2) 又如:臊声(丑闻);臊子(臭货)

    (3) 另见 sào

    sào

    动词

    害羞;羞辱 。如:臊眉耷眼(形容羞愧的样子);臊皮(寻开心);臊脸礼儿(形容礼薄,让人不好意思拿出);臊臊牌(难看)

    名词

    (1) 剁细的肉 。如:臊子韭(即肉末炒韭菜)

    (2) 另见 sāo

    英文翻译

    rank; rancid; frowzy, fetid; bashful

    方言集汇

    ◎ 粤语:sou1 so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o1 sau1 [客英字典] sau1 [台湾四县腔] so1 sau1 [梅县腔] sau1 [东莞腔] sau1 [宝安腔] sau1 [客语拼音字汇] sau1 so1
    ◎ 潮州话:c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蘇遭平聲開口一等sausi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