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疡

zhǒng yáng [ zhong yang]
繁体 腫瘍
注音 ㄓㄨㄥˇ 一ㄤˊ

词语释义

痈;毒疮。

词语解释

  1. 痈;毒疮。

    《周礼·天官·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郑玄 注:“肿疡,癕而上生创者。” 贾公彦 疏:“谓癕而有头未溃者。” 宋 王安石 《与沉道原书》之三:“肿疡虽未溃,度易治,不烦念恤。”

引证解释

⒈ 痈;毒疮。

《周礼·天官·疡医》:“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郑玄注:“肿疡,癕而上生创者。”
贾公彦疏:“谓癕而有头未溃者。”
宋王安石《与沉道原书》之三:“肿疡虽未溃,度易治,不烦念恤。”

肿疡的国语词典

尚未溃烂的脓疮。

肿疡的网络释义

肿疡

  • 肿疡   病名。历代医家命名多有差异。《周礼·天官》:“疡医上工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所指为外科医家或分科所掌管的一个专科或疮疡的一个分类。王肯堂《疡科证治准绳》卷五则称:“无名肿毒者……又名肿疡,又名虚疡也。”而薛己《外科发挥》卷一仅以之为证名:“肿疡,谓疮未出脓者。”所指系一切痈疽之未成脓者,或虽已成脓而尚未破溃者。三种观点虽互有相连,名又各有不同,临证等不可不察。
  • 肿疡的中西医学的再认识及其治疗:肿疡顾名思义有肿大物和溃疡共存的病理特点,现代西医人士认为是肿瘤和溃疡两种疾病而进行手术治疗和化学治疗,而古代中医的治疗其实对其分辨并不绝对清楚,也没有必要。因为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二者的辨证分型和治疗原则并没有根本区别。虽然现代医学没有此名称,或者由于现代医学的强势垄断使年轻一代对此词很生疏甚至几乎失传,但随着西医药副作用的被愈来愈多的中西人士所认识和自然疗法在世界各地的逐年兴起,肿疡的治疗除了手术治标和化疗、放疗的双刃剑剧烈副作用外,中医药、针灸、拔火罐等自然疗法也正在恢复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取得西医所不可比拟的疗效,报告、出书和评价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
  • 汉字详情

    zhǒng [zhong]
    部首: 444
    笔画: 8
    五笔: EKHH
    五行:
    仓颉: BL
    四角: 75206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肉,中(重)声。本义:痈) 同本义

    肿,痈也。——《说文》

    肉暴长曰肿。——《论衡·状留》

    肿疡。——《周礼·疡医》。注:“痈而上创者。”

    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吕氏春秋·尽数》

    疡医掌肿疡。——《周礼·天官》。郑玄注:“肿疡,痈而上生疮者”

    动词

    (1) 浮胀;肿胀

    看那店主人,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扎不起。——《水浒传》

    (2) 又如:肿泄(病名。腹泻及手足浮肿);肿哙(虚肿);肿疡(痈;毒疮);肿病(病名。即水肿。通称浮肿)

    英文翻译

    swell; swollen; swelling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宋本广韵

    yáng [yang]
    部首: 513
    笔画: 8
    五笔: UNRE
    五行:
    仓颉: KNSH
    四角: 00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昜(yáng)声。本义:痈疮) 同本义

    疡,头创也。——《说文》

    头有创曰疡。——《释名》

    庀疡者造焉。——《周礼·医师》。注:“身伤曰疡。”

    骨干疡为微。——《尔雅》

    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礼记》

    (2) 又如:疡子(泛指疮);疡痍(痈疮、创伤);疡医( 周代医官之一。后世指治疮伤的外科医生)

    动词

    (1) 破损,溃烂

    皮肤疡溃。——《素问·风论》

    (2) 又如:胃溃疡;疡溃(破损溃烂);疡微(溃疡。喻腐朽现象)

    英文翻译

    ulcers, sores; inf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oeng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