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饰

ěr shì [ er shi]
繁体 耳飾
注音 ㄦˇ ㄕˋ

词语释义

耳饰 ěrshì

(1) 挂在耳上的饰物

earring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earring] 挂在耳上的饰物 耳饰是戴在耳朵的饰品。大部份耳饰都是金属的,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 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饰。造型丰富,佩戴主要以妇女为主,个别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 种:穿挂于耳孔;以簧片夹住耳垂;或以螺丝钉固定。一般用金银制成,也有镶嵌珠玉或悬挂珠玉镶成的坠饰。现代还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饰,一般与服装相配套。

耳饰的国语词典

耳朵上的装饰物。

耳饰的网络释义

耳饰

  • 耳饰是戴在耳朵的饰品。大部份耳饰都是金属的,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 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饰。造型丰富,佩戴主要以妇女为主,个别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 种:穿挂于耳孔;以簧片夹住耳垂;或以螺丝钉固定。一般用金银制成,也有镶嵌珠玉或悬挂珠玉镶成的坠饰。现代还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饰,一般与服装相配套。
  • 耳饰造句

    比如,在这儿有玉镯、耳饰和项链。
    那个,你还是看看这些耳饰再做决定吧!我怕到时候你又改变主意!
    紫红色豹纹轧花长裙,骚气的紫红色和纹理搭配更惹眼,环形耳饰也是亮点,柔美的披肩卷发让汤唯女神范儿十足。
    佩饰是指佩戴在人体各部位的饰物,从不同的佩戴位置看,大致可分头饰、耳饰、颈饰、腰饰、手饰、足饰等等。
    只见慕夕瑶穿着一身显蓝色的短裙,带着蝴蝶耳饰,绑着蜈蚣辫,再加上慕夕瑶本身就是一个大美人,只要稍稍打扮就很漂亮了。
    是人的耳饰,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
    而在此次造型中,黄金耳饰与黄金颈链并没有给她带来过于奢华之感,反而与套装上的黄色装饰线交相呼应,彰显从容知性之美。
    观音菩萨的佛冠、耳饰、胸饰、腕钏、臂钏、足钏均镶满了绿松石,光灿夺目,工艺极为精妙细腻。
    发饰,额饰,项链,耳饰,徽章,腰饰,护颈,腕饰,戒指,臂环,手链,踝饰。
    此外,无论男女,玛雅人都佩戴耳饰、鼻饰、唇饰、项链、手镯、耳环等饰品。
    据报道,该细环耳饰在连接耳坠与耳环的中间细环上也镶有金粒,非常华丽。
    有金属制的环形耳饰,扣入耳孔的。
    灰褐色交织的翻领呢子外衣中,低调显露着同色系圆形链环项饰,耳间的镶钻黄金耳饰提升了整体造型的暗沉感,显然成为了低调系中的一颗闪烁之星。
    除了“鼻饰”、耳饰之外,已婚女子还必须佩戴脚铃。
    印度人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首饰,名目繁多,如发饰、耳饰、额饰、鼻饰、项链、手镯、指环等,它们大多为金银或宝石制品。
    图为广岛市立大学开发的通过面部表情控制的“耳饰型电脑”。
    除去“鼻饰”、“耳饰”之外,已婚女子还须佩戴一种更新鲜的小玩意儿——“脚铃”。
    耳环,又叫耳饰,具体又可分为耳环、耳链、耳钉、耳坠等等。

    汉字详情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shì [shi]
    部首: 328
    笔画: 8
    五笔: QNTH
    五行:
    吉凶:
    仓颉: NVOLB
    四角: 28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巾,从人,食声。人佩巾有装饰作用。本义:刷拭)

    (2) 同本义

    饰,刷也。——《说文》。按,字亦作拭。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3) 装饰;修饰

    运而有光者,饰也。——《大戴礼记·劝学》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史记·滑稽列传》

    豹饰。——《礼记·玉藻》

    君子不以绀緅饰。——《论语》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后汉书·张衡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饰车(有彩漆文饰之车。大夫以上所乘);饰说(修饰美巧的文辞)

    (5) 掩饰,粉饰

    辩足以饰非。——《庄子·盗跖》

    饰省宣义。——《史记·秦皇纪》。正义:谓文饰也。”

    皆以情对,不能隐饰。——《汉书·范谤传》

    (6) 又如:饰非(明知其过失而加以掩饰);饰诈(矫饰诈伪);饰智(设巧使诈以欺骗他人);饰过(掩饰过失);饰伪(矫饰和虚伪);饰非遂过(知过不改而更加掩饰,因使错误形成)

    (7) 表扬,奖励

    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荀子·王制》

    (8) 又如:饰终(古代表扬死者尊荣的典礼);饰擢(奖励才能之士并加以拔擢任用)

    (9) 通“饬”。整饬;整治

    凡祭祀饰其牛牲。——《周礼·地官·封人》

    欲民之有耻,则小耻不可不饰也。——《管子·权修》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荀子·王制》

    古者大国过小邑,小邑必饰城而请罪。——《谷梁传·襄公二十五年》

    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贾谊《过秦论》

    名词

    (1) 饰物,装饰品

    青黄刻镂之饰。——《墨子·辞过》

    同舍生皆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首饰;衣饰;花饰;窗饰;饰巾(戴头巾为饰,而不加冠冕)

    英文翻译

    decorate, ornament, adorn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