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则诵

ěr wén zé sòng [ er wen ze song]
繁体 耳聞則誦
注音 ㄦˇ ㄨㄣˊ ㄗㄜˊ ㄙㄨㄥ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成语用法

耳闻则诵作谓语、定语;指记忆力好。

耳闻则诵的网络释义

耳闻则诵

  • 耳闻则诵,汉语词汇,出自晋·王隐《晋书·苻融载记》,解释为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 汉字详情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

    [z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M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LN
    四角: 72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

    sòng [song]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CE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NIB
    四角: 37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甬( 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2)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4)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5)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6)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7)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8)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9) 以婉言、隐语讽谏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名词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英文翻译

    recite, chant, repeat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