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八方

ěr tīng bā fāng [ er ting ba fang]
繁体 耳聽八方
注音 ㄦˇ ㄊ一ㄥ ㄅㄚ ㄈㄤ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耳听八方 ěrtīng-bāfāng

(1) 八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兼顾八方,说明人精明机警。也可说人的消息灵通

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封神演义》
have keen ears——be alert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成语辨析

八;不能写成“入”。

成语用法

耳听八方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人很机警。

引证解释

⒈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多用以形容机警。八方,四方四隅的总称。

老舍《赵子曰》第四:“生在这个新社会里,要是没有一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到处显出精明强干的能力,任凭有天好的本事,满肚子的学问,至好落个‘老好’。”
京剧《沙家浜》第四场:“司令,这位阿庆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耳听八方的国语词典

形容耳目灵敏机警。《精忠岳传.第一六回》:「为将之道,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也作「耳听六路」。

耳听八方的网络释义

耳听八方

  • 耳听八方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ěr tīng bā fāng,意思是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 耳听八方造句

    我们都佩服他耳听八方的本领。
    我们做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如今虽说年龄大了,但我还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非分得清。
    过马路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个军事指挥员,必须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个侦探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记得要和当地人一起过马路,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一个警察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要耳听八方和不要做任何保证.
    内置的立体声麦克风和扩音器,能帮你在摄制影像的时候,耳听八方.
    这会真的要走路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啊。
    他们眼观四面,耳听八方,随时监视任何对雇主有威胁的动静。
    见状,炎奉天集中精神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因此建议你,投资股票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
    一觉当斩法身之眼,慧眼独具,天视自视;二觉当斩法身之耳,慧耳天闻,耳听八方;三觉当斩法身之鼻,慧鼻百闻,鬼邪难避。
    重阳节登高避灾祸,愿你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秋高气爽菊花美丽,祝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枝茱萸插房中,生活幸福比蜜甜;祝你九九重阳节快乐久久。
    他能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一面作画,一面与远方来客“摆龙门阵”。
    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人体,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手拿物,脚走路,皮肤御寒,毛囊排汗。
    嗓音环境要远离,耳机最好不要用,电视声音莫太大,爱护耳朵不要掏,勤搓耳朵保健康,聆听美妙心情爽,全国爱耳日,保护耳朵,爱护听力,愿你耳听八方快乐,幸福永远相伴。

    汉字详情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tīng [ting]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KR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HML
    四角: 620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名词

    (1) 耳朵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英文翻译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方言集汇

    ◎ 粤语:jan5 teng1 ting1 ti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六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宜引眞A上聲開口三等眞Angjinx/ngiinŋĭĕn
    [ba]
    部首: 201
    笔画: 2
    五笔: W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O
    四角: 80000

    详细解释

    动词

    (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 同本义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 江、 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数量词

    (1) 七加一的和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 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2)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 常表次第,即第八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4) 又如:八世;八年

    英文翻译

    eight; all around, all sides

    方言集汇

    ◎ 粤语:baat3
    ◎ 客家话:[陆丰腔] bat7 [沙头角腔] bat7 [海陆丰腔] bat7 [客英字典] bat7 [台湾四县腔] bat7 [梅县腔] bat7 [宝安腔] bat7 [客语拼音字汇] bad5 [东莞腔] bat7
    ◎ 潮州话:boih4 (poi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四黠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拔鎋開入聲開口二等pætpret/paet
    fāng [fang]
    部首: 409
    笔画: 4
    五笔: YYG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HS
    四角: 0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2) 同本义

    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

    (3)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4) 等同;相当

    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方,犹等也。”

    今者,齐、 韩相方,而国围攻焉,岂有敢曰我其以三万救是者乎哉?——《战国策》

    (5) 比拟

    方丧三年。——《礼记·檀弓》。疏:“谓比方也。”

    赞票骑亦方此意。——《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注:“比类也。”

    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6) 又如:方天(可与上天相比);方比(比较)

    (7) 辨别

    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国语·楚语下》

    (8) 占有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9) 通“放”( fàng)。依据;依托

    方天之休。——《左传·哀公十六年》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诗·召南·鹊巢》

    (10) 通“仿”( fǎng)。模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劝学》

    今世巧而民淫,方效汤武之时,而行神农之事。——《商君书·算地》

    (11) 通“谤”( bàng)。指责别人的过失

    子贡方人。——《论语·宪问》

    或以方谢仁祖,不乃重者。——《世说新语》

    名词

    (1) 竹木编成的筏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诗·邶风·谷风》。高亨注:“方,以筏渡;舟,以船渡。”

    (2) 方形

    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聊斋志异·促织》

    一个个方面大耳。——《儒林外史》

    (3) 又如:方巾(明朝书生戴的帽子);方裾(直衣襟);方员(即方圆。指物之形体);方舄(方口鞋。舄:夹底鞋)

    (4) 方向;方位(方向位置) 。如:东方;四面八方;方客(四方宾客);方神(四方之神);方国(四邻之国)

    (5) 地区;地方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 贾谊《论积贮疏》

    (6) 又如:方俗(地方风俗);方帅(地方军事长官);方贡(四方的土贡);方处(地方)

    (7) 方面

    (8) 相对于如走廊、河流或街道的中心或分界线而言的场所、空间或方向。如:右方;左方;四方

    (9) 相反于或相比着另一方位观察的一个方位。如:双方平衡

    (10) 交易、战斗或辩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双方均未获胜

    (11) 指四面

    若事不辑,方面何所可据?——《三国演义》

    (12) 指四面,周围,四旁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后汉书·张衡传》

    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13) 又指统辖一个方面的大员。如:方面大员(独当一面的大员)

    (14) 规律;道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指学问。)——《庄子·秋水》

    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

    (15) 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荀子·王霸》

    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韩非子·六反》

    (16) 合成药物的配方

    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红楼梦》

    (17) 又如:方诊(处方和诊察病情);方脉(医方和脉象);医方

    (18) 一个数的n次乘方的简称 。如:二的四次方是十六

    (19) 品类;类别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楚辞》

    故君子之朋友有乡,其恶有方。——《礼记》

    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同精于太清之本。——《淮南子》

    (20) 大地 。如:方局(大地);方州,方舆(大地)

    (21) 平方米的简称 。如:铺地板十五方

    (22) 立方米的简称 。如:一方木材

    (23) 以最弱可听声为零开始的响度单位,与声强的分贝标度相当,某一声音的方数等于听起来同样响时1000赫纯音的分贝数

    (24) 方法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宋· 苏轼《教战守》

    (25) 又如:千方百计;教导有方;方儿(方法;药方)

    (26) 方圆。指土地面积

    荆之地方五千里, 宋之地方五百里。——《墨子·公输》

    (27) 又

    今齐地方千里,有二十城。

    (28) 通“房”( fáng)

    (29) 植物种子的外皮

    既方既阜,既坚既好。——《诗·小雅·大田》

    (30) 住室

    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方。——《墨子·备城门》

    (31) 姓

    形容词

    (1) 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正直

    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方刚(方正刚直);方切(正直而恳切);方心(方正之心);方质(方正质朴)

    (3) 通“旁”( páng)。遍,广

    方施象刑惟明。——《书·益稷》

    晋国之方,偏侯也。——《国语·晋语》。注:方,大也。

    (4) 又如:方行(广泛施行)

    副词

    (1) 方才

    (2) 表示时间、相当于“始”“才”

    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4) 又如:如梦方醒;方当(正当,正值)

    (5) 表示时间,相当于“正在”

    守门卒方熟睡。——《资治通鉴·唐纪》

    余方心动欲还。——宋· 苏轼《石钟山记》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孙文《序》

    (6) 又如:方殷(正当剧盛之时)

    (7) 表示时间,相当于“将”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余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8) 表示情态方式,相当于“一并”

    甲兵方起于天下。——《墨子·备城门》

    (9) 表示范围或程度,相当于“只”、“仅”

    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人者也。——《韩非子》

    介词

    (1) 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方其盛时必毁。——《素问》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 又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英文翻译

    a square, rectangle; a region; local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1
    ◎ 客家话:[东莞腔] fong1 [宝安腔] fong1 [梅县腔] fong1 [陆丰腔] fong1 [客英字典] fong1 [台湾四县腔] fong1 [客语拼音字汇] fong1 [沙头角腔] fong1 [海陆丰腔] fong1
    ◎ 潮州话:bang1(pang) , huang1(huang) , hng1(hng) , <姓>bung1(pu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1(p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bʰĭwaŋbyang/bv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