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據

kǎo jù [ kao ju]
繁体 考据

词语释义

考据 kǎojù

(1) 对资料性文本的分析研究

textual criticism;textual research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考证。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引用解释

指对古籍文字音义和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等进行考核辨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一:“ 文潞公 为平章事,首请立庙於 洛 ,终无所攷据,不敢轻作。”

词语造句

1、你们弄中国文学的,全有这个‘考据癖’的坏习气。
2、在“科学理性”日益向考据派渗透的今天,义理派应该大胆地向“审美的”领域拓展。
3、晚清道咸以降的学术多有对乾嘉学术的反动,但乾嘉考据学风很大程度已内化到士人治学之中。
4、填补空缺的将是更具说服力的「声音」,像是钻研考据的专家、实验数据、经验记录等。
5、考据是一项对文献资料依赖性极大的活动,历来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6、林伯桐是通过训诂考据的方式来阐发其人生哲学的。
7、中国历史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重考据和重义理两种治学传统。
8、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对悲剧语义的演变进行研究,即考据部分和分析部分。
9、大体来说其理论特点主要表现为:汇通考据与义理;
10、通过考据学、考古学及近年有关学科最新成果的综合研究,人们认识到:关于炎帝的种种神话传说,不过是一种文化现象。
11、以其中有关考史的优良方法与突出成就为切入点,总结王鸣盛对历史考据学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12、从考据、逻辑、义理三方面论证了经书不能为评价作品的准绳。
13、戴震是乾嘉时期最著名的考据学家,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4、王观国所撰《学林》,专门考辨六经史传及其他书中文字的形、音、义,在宋代考据学著作中非常著名。
15、与考据学的实事求是不同,在湘学传统中,由于其强烈的经世务实精神,实事求是成为一种注重现实实际的学风;
16、梳理考据方法发展的基本脉络,旨在为考据工作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考证视野、论辩角度和审视空间。
17、然明代《孟子》考据学是中国《孟子》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有一定的成就,又有一定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8、主要采用考、论结合,宏观剖析与微观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展示明代《孟子》考据学的真实全貌。
19、仁和郎瑛是明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学者,在考据学方面贡献至大。
20、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义理、考据而忽视古典诗文的创作,这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都是极其不利的。
21、植物考据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22、他的经学研究特点鲜明,主张“以训话明义理”,提倡把经典内容的考据和义理思想的探究并重。
23、讲事实、重考据的考证学在今后的文艺批评中势必会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24、论文旨在审视科学的古籍研究重要方略——重视考据,重新提出正确的文献批评道路。
25、而其在专业领域所做的考据性批评,同样旨在多重的建与立:确立信史,学科建构,乃至重建学术传统,等等。
26、他在反思乾嘉考据学基础上提出的“新考证学”,更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27、其主旨是突出《十七史商榷》考据成就,同时也体现了乾嘉时代的“求实”精神。
28、然后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针对这些作品进行详细的影像地理学考据,研究不同的拍摄地点和物象对构建作品产生的不同作用。
29、乾嘉史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清代学术的主流考据学发展鼎盛的反映。
30、并且特别说明,本文并非是一篇钻研于历史考据的论文,而是基于个人之艺术观点与审美品味所抒发的「创作论述」。

考據的国语词典

依据可靠资料对古代文物制度加以考核辨证,详明真伪的研究方法。也作「考证」。

考據的网络释义

考据

  • 考据,汉语词汇。
  • 拼音:kǎo jù
  • 基本解释:指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出处刘因《夏日饮山亭》诗。
  • 考據的翻译

    英语: textualcriticism
    德语: TextkritikdesNeuenTestaments
    法语: étudecritique,critiquedessources

    汉字详情

    kǎo [kao]
    部首: 418
    笔画: 6
    五笔: FTG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JKMVS
    四角: 440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老省,丂( kǎo)声。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本义:老,年纪大)同本义

    考,老也。——《说文》

    富贵寿考。——《新唐书》

    (2) 又如: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

    名词

    (1) 去世的父亲

    父为考。——《尔雅》

    考妣延年。——《苍颉篇》

    有子考无咎。——《易·蛊》

    奔走事厥考厥长。——《书·酒诰》

    生曰父,死曰考。——《礼记·曲礼》

    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祖考庙。——《礼记·祭法》

    五曰考终命。——《书·洪范》。按,考者,有子孙为后之称。

    朕皇考曰伯庸。——《楚辞·离骚》

    (2) 又如:考妣(父称考,母称妣,古为生前通称;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妣)

    动词

    (1) 假借为“攷”。敲,击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天地》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考击(敲打);考考(敲鼓的声音)

    (3) 假借为“拷”。拷打

    幽囚考掠,五毒参至。——《后汉书·戴就传》

    (4) 又如:考竟(鞭笞拷问;受拷问而死在监狱中);考死(拷问致死);考杀(拷问击杀)

    (5) 查核,考试

    略考其行事。——司马迁《报任安书》

    (6) 又如:考较(查核;核实);考语(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

    (7) 审察,察考

    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争略》序

    (8) 又如:考据(根据);考正(根据文献资料核实证明);考慎(审慎考察);考寻(考察探求;研求);考道(研求应尊之道);考求(探索研求)

    (9) 完成;建成

    考仲子之宫。——《左传·隐公五年》

    (10) 又如:考落(建成;落成);考成(落成;建成)

    英文翻译

    examine, test; investigate

    方言集汇

    ◎ 粤语:haau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au3 [陆丰腔] kau3 [台湾四县腔] kau3 ko3 [客英字典] kau3 [海陆丰腔] kau3 ko3 [梅县腔] kau3 [东莞腔] kau3 [宝安腔] kau3 [客语拼音字汇] kau3
    ◎ 潮州话:k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苦浩上聲開口一等kʰɑukhaux/qav
    jù,jǐ [ju,ji]
    部首: 330
    笔画: 16
    五笔: RHAE
    仓颉: QYPO
    四角: 51032

    详细解释

    動詞

    (1) (形聲。本義:手靠着;靠着)

    (2) 同本義

    據,杖持也。——《説文》

    馮幾據杖。——《戰國策·燕策》

    據軾低頭。——《莊子·盗跖》

    (3) 依靠,憑借

    不可以據。——《詩·邶風·柏舟》

    神必據我。——《左傳·僖公五年》

    誠據其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北據漢沔。——《三國志·諸葛亮傳》

    嚮後據地。——《徐霞客游記·游黄山記》

    (4) 又如:據着(憑着);據梧(依靠着梧桐樹);據争(據理争辯);據恃(憑仗);據高臨下(憑借高處俯控低處);據憑(依仗)

    (5) 根據

    據于德。——《論語》

    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商君書·更法》

    (6) 又如:據經(依據經典);據亂(據亂世之史);據常(根據常理);據依(依據);據古(尊依古道)

    (7) 占有,占據

    乃入據陳。——《史記·陳涉世家》

    據其栅。——《資治通鑒·唐紀》

    據而有之。——《資治通鑒》

    悉爲逆據。——《廣東軍務記》

    (8) 又如:據鞍(跨鞍。後用以指年老而壯志不减);據凡(占據要位);據重(占據要位);據竊(竊據,非法占據)

    (9) 按着

    稽首據掌緻諸地。——《禮記·玉藻》。注:“以左手覆按右手也。”

    (10) 又如:據地(手按着地)

    (11) 安;定

    上黨民走 趙, 趙軍 長平,以按據 上黨民。——《史記》

    名詞

    (1) 證據,憑證 。如:立此爲據;字據;據證(證據)

    (2) 古西域的長度單位。相當、噹于晋代的十裏

    (3) 另見

    (1) ——“拮據”(jié jū):經濟上緊張、缺少錢用

    (2) 另見

    英文翻译

    to occupy, take possession of; a base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3 gi5 [客语拼音字汇] gi4 [陆丰腔] gi3 [客英字典] gi3 [台湾四县腔] gi3 gi5 [梅县腔] gi3 [沙头角腔] gi3 [宝安腔] 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御去聲開口三等kioh/kivhkĭ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