缿筩

xiàng tǒng [xiang tong]
注音 ㄒ一ㄤˋ ㄊㄨㄥˇ

词语释义

亦称"缿筒"。 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

词语解释

  1. 亦称“ 缿筒 ”。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

    《汉书·赵广汉传》:“ 广汉 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 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宋 刘克庄 《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

引证解释

⒈ 亦称“缿筒”。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

《汉书·赵广汉传》:“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託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颜师古注:“缿,若今之盛钱臧瓶,为小孔,可入而不可出。或缿或筩,皆为此制,而用受书,令投於其中也。”
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缿筩之机或行,则姦不敢欺,此政之助也。”
宋刘克庄《送陈叔方侍郎》诗之一:“八郡皆知德度宽,缿筒罢设讼堂闲。”

缿筩的国语词典

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形像竹筒,可入而不可出。《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又教吏为缿筩,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也作「銗筩」。

缿筩的网络释义

缿筩

  • 缿筩,读音xiàng yǒng,亦称“缿筒”,指古代官府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出自《汉书》卷七十六。
  • 汉字详情

    xiàng [xiang]
    部首: 606
    笔画: 12
    五笔: RMRK
    仓颉: OUHMR
    四角: 82761

    详细解释

    名词

    (1) 用来存钱的瓦或竹器,小口,可入而不可出,类似后来的扑满或钱筒

    缿,受钱器也。古以瓦,今以竹。——《说文》

    (2) 古代接受告密文书的器具。状如瓶,长颈,小孔,可入而不可出 。如:缿筒(收存书信的器具。同“缿筩”);缿筩(盛装信件的竹器);缿厅(指衙门公堂因设有缿筩以接受控诉而得名)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講上聲開口二等ɣɔŋghrungx/heonk
    tǒng [tong]
    部首: 624
    笔画: 13
    五笔: TCEJ
    仓颉: HNIB
    四角: 88227

    英文翻译

    bamboo pipe; fish hook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2 tung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tung3 [海陆丰腔] tung2 [梅县腔] tung2 [陆丰腔] t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ʰuŋdung

    缿筩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