缊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
《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 由 也与?” 朱熹 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 汉 桓宽 《盐铁论·贫富》:“ 原宪 之緼袍,贤於 季孙 之狐貉。”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五:“屣履咏《南风》,緼袍笑华轩。” 唐 杜甫 《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緼袍。” 清 唐孙华 《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凌兢野老緼袍单,狂喜儿童屐齿折。”
引证解释
⒈ 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
引《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朱熹集注:“緼,枲著也;袍,衣有著者也。盖衣之贱者。”
汉桓宽《盐铁论·贫富》:“原宪之緼袍,贤於季孙之狐貉。”
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四五:“屣履咏《南风》,緼袍笑华轩。”
唐杜甫《大雨》诗:“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緼袍。”
清唐孙华《雪·次东坡聚星堂韵禁体物语》:“凌兢野老緼袍单,狂喜儿童屐齿折。”
缊袍的国语词典
以旧絮或碎麻外罩布面做成的袍子,表示粗恶的衣服。
缊袍的网络释义
缊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ūn
(2) ——见 “絪緼”。即“氤氲” (
)(3) 另见
yùn
名词
(1) (形声。从糸(
),昷( )声。本义:以新绵合旧絮)(2) 新旧混合的绵絮,乱絮
缊,绋也。——《说文》。谓乱麻。
衣缊无衣。——《汉书·东方朔传》。注:“乱絮也。”
纩为茧,缊为袍。——《礼记·玉藻》。注:“行谓今之新绵也,缊谓今行及旧絮也。”
(里母)即束缦请火于亡肉家。——《汉书·蒯通传》
(3) 又如:缊褚(用碎麻或旧絮制的冬衣);缊褐(缊袍。泛指贫者所服粗陋冬衣);缊绪(缊褚);缊絑(缊褚)
(4) 乱麻
缊袍敝衣。(穿着旧袄破衣。名词做动词用。缊,旧絮。敝,破。)——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缊絮(乱麻旧絮。泛指粗陋的衣服)
形容词
(1) 动乱,不安,骚乱
缊,乱也。——《广雅》
齐桓之时缊。——《法言·孝至》
(2) 深奥。通“蕴”
乾坤其《易》之缊邪。——《易·系辞》
(3) 又如:缊奥(深奥,奥义)
动词
(1) 通“蕴”。积聚;收藏
乾坤其易之缊邪?——《易·系辞上》
而以是相缊。——《庄子·齐物论》。释文:“蕴,本亦作缊。”
(2) 又如:缊畜(蕴蓄。含蓄宽容);缊藉(蕴藉。含蓄宽容)
(3) 并行 。如:缊巡(并行的样子)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有夹层、中着棉絮的长衣
衣敝縕袍。——《论语》。按,衣有箸者,今之绵衣,或曰箸以乱麻曰袍。
纩为茧,縕为袍。——《礼记·玉藻》
(2) 又如:袍子
(3) 中式长衣的通称。其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本为闲居之服,汉以后用作朝服 。如:长袍;旗袍;袍带(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袍褂(袍服和外褂。清代官服的主要组成部分)
(4) 外衣
袍者,表衣之通称。——《正字通》
(5) 战袍 。如:袍铠(战袍与护身铁甲);袍甲(战袍和铠甲);袍仗(战袍和兵器。借指军容);袍袴(战袍,袴靴。军戎之服。亦指穿着军服的人);袍袄(袍和袄。古代军戎服饰。指比铠甲轻便的战袍和战袄)
(6) 衣的前襟 。如:袍襟(衣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pau2 [梅县腔] pau2 [台湾四县腔] pau2 po2 [陆丰腔] pau3 [海陆丰腔] pau2 po2 [客英字典] pau2 [宝安腔] pau2 [东莞腔] pau2 [客语拼音字汇] pau2 po2
◎ 潮州话:p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袍 | 薄襃 | 並 | 豪 | 平聲 | 豪 | 開口一等 | 效 | 豪 | bʰɑu | b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