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捕

jī bǔ [ji bu]
繁体 緝捕
注音 ㄐ一 ㄅㄨˇ

词语释义

缉捕 jībǔ

(1) 搜捕

缉捕在逃凶手
seize; arrest;apprehend

(2) 亦称“缉捕使臣”。捉拿罪犯的衙役

免叫缉捕闯门来
当日缉捕使臣押下文书,捉掌犯人鲁达
arrester; arrestor

词语解释

  1. 谓搜查捉拿。

    宋 苏轼 《谢失觉察妖贼放罪表》:“臣寻具析在任日曾选差 沂州 百姓 程棐 ,令缉捕凶逆贼人。”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四折:“老夫 钱大尹 ,昨差 竇鑑 缉捕贼人,怎生不见来回话。”《花月痕》第四五回:“此时 子秀 回省销差,接着 余黻如 缉捕盐梟差务,也完竣到省。”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大商则搭客运货,国家则战守缉捕,皆不数日而成功,甚有裨于国焉。” 阿英 《哀悼李克农同志》:“只是我在学校成立不久,就因本省军阀的缉捕离开故乡,对学校很少尽力。”

  2. 指主管缉捕的吏役。

    宋 陈造 《房陵》诗之六:“已借蜡钱输麦税,免教缉捕闯门来。”

缉捕的国语词典

查缉搜捕。

缉捕的网络释义

缉捕

  • 缉捕,汉语词汇。
  • 注音:jī bǔ
  • 释义:搜捕
  • 缉捕造句

    公安部门将逃窜在外的案犯缉捕归案。
    你放心,官府这边没有放松,三班六房的捕头,都在缉捕凶手。
    缉捕期间,工作组或在外侦查,或在工作地研判案情,并随时与国内后方保持联络,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连续两天每天仅睡一两个小时。
    坎大哈省的警方和军方都已保持高度警戒,他们在各处设下路障和检查哨,希望能缉捕到参与暗杀的份子。
    公安部要求,全面掌握外逃疑犯情况线索,逐人逐案分析、制定缉捕方案、明确缉捕力量,尽快将外逃疑犯缉捕归案。
    两名潜逃马来西亚经济犯罪逃犯被四川警方缉捕归案。
    我们必须尽快把所有在逃嫌犯缉捕归案,不能让他们成为逍遥法外的漏网之鱼。
    警方会尽快完成调查,包括将其他涉案者,特别是扮演主导角色者缉捕归案。
    直到西太后下令由朝廷理藩院尚书麟书、刑部侍郎薛允升为钦差大臣,专到江宁复查此案,终于得以平反此案,将诬陷平民的缉捕官员处刑。
    沈浪是个专门以缉捕匪徒领取赏格为生的游侠。
    缉捕歹徒的侦探接到向他们提供线索的匿名电话。
    为尽快将其缉捕归案,公安部协调国际刑警组织发布了红色通报。
    近日,江苏省追逃办成功将“百名红通”嫌犯钱增德从肯尼亚缉捕归案。
    因为就在当天夜里,董超找到了京畿缉捕使臣张振,表示要告老还家,颐养天年。
    自受命上任以来,朝乾夕惕,恪履职司,查纠不轨,拘执流氓,严稽间细,缉捕逆畔,遂乃疆埸弭定,社稷磐固也。
    生在河北省任丘吕公堡镇的这一幕,是天津警方实施的一次周密的缉捕行动。
    而我家大人至从接管我县以来奖励耕种,安抚民心,缉捕盗贼,使我县民风为之一新,人人安居乐业,百废待新。
    一个警察缉捕队昨天曾到这里来。
    河南成立境外缉捕追赃机动队。
    不料他吃了什么熊心豹胆,不惧东王缉捕追杀,犯下滔天大案潜逃。

    汉字详情

    jī,qī [ji,qi]
    部首: 332
    笔画: 12
    五笔: XKBG
    五行:
    吉凶:
    仓颉: VMRSJ
    四角: 2614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缠织有关。本义:绩,把麻搓成线)

    众妇夜缉灯烘。——宋· 苏轼《次子由诗相庆》

    (2) 又如:缉绩(纺织,编织);缉取(搓成);缉麻(绩麻);缉妇(从事纺绩的妇女)

    (3) 搜捕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缉听(向各处去搜集消息);缉凶(搜捕凶犯);缉擒(捉拿;缉拿);缉探人(侦察人员)

    (5) 继续

    授几有缉御。——《诗·大雅·行苇》

    (6) 又如:缉熙(本指逐渐达到光明,后因以指光明);缉御(侍者连续更替地侍候着);缉绪(继承传统)

    (7) 会合;和睦。通“辑”

    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广弘明集·沈约·佛记序》

    有所缉缀。——《魏书·高允传》

    转将深意谕旁人,缉缀疵瑕遣潜说。——元稹《苦乐相倚曲》

    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注

    还贤与能,群臣缉睦。——《陈书·虞荔传》

    (8) 又如:缉缀(搜辑。引申为编撰书稿);缉众(聚众);缉宁(使祥宁安和)

    (9) 附耳私语;花言巧语 。如:缉缉(附耳私语的声音。形容花言巧语);缉缉翩翩(形容交头接耳、花言巧语)

    (10) 另见

    动词

    (1) 缝衣边

    缉,下横缝,缉其下也。——《释名·释衣服》

    (2) 用相连的针脚密密地缝 。如:缉鞋口

    (3) 另见

    英文翻译

    to sew in close stitches

    方言集汇

    ◎ 粤语:cap1

    宋本广韵

    [bu]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GEY
    五行:
    仓颉: QIJB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名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英文翻译

    arrest, catch, seiz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pu3 [客英字典] pu5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台湾四县腔] pu5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故去聲開口一等bʰuboh/buh

    缉捕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