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伎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绳技 ”。亦作“ 绳妓 ”。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
《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绳妓》:“ 玄宗 开元 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指绳技艺人。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 红娘子 反,掳 信 ,强委身焉。”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难女》:“昔闻 献县 来一绳技,有姿色。”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绳技”。亦作“绳妓”。
⒉ 杂技之一种。俗称走索。
引《新唐书·回鹘传下·黠戛斯》:“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绳妓》:“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御楼设绳妓。妓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以繫之,鹿卢内数丈立柱以起,绳之直如絃,然后妓女以绳端躡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著屐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曾无蹉跌,皆应严鼓之节,真奇观也。”
⒊ 指绳技艺人。
引《明史·流贼传·李自成》:“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难女》:“昔闻献县来一绳技,有姿色。”
绳伎的国语词典
一种杂技。由草原上牧人的套马技术和民间的跳绳游戏综合发展而成。
绳伎的网络释义
绳伎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蝇省声。本义:绳子)(2) 同本义
绳,索也。——《说文》
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小尔雅》
巽为绳直。——《易·说卦》
作结绳而为网罟。——《易·系辞传》
言纶之绳。——《诗·小雅·采绿》
民结绳而用之。——《庄子·胠箧》
病者困剧…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绳床(交床;交椅);绳缢跌扑(用绳子吊死,跌倒摔死);绳文(文字未创造以前,结绳代替文字,称为绳文);绳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绳头(绳的一端);绳戏(即绳伎。走绳之杂戏);绳络(绳编的网状饰物);绳床瓦灶(以绳为床,以瓦为灶。比喻生活贫困)
(4) 墨线
其绳则直。——《诗·大雅·緜》
孔子曰:“木受绳则直。”——《孔子家语》
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5) 又如:绳尺(指墨线和量尺。皆为匠人所用的工具)
(6) 准则;法度
王道有绳。——《商君书·开塞》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韩非子·孤愤》
(7) 又如:绳尺(标准;法度);绳治(以法治罪);绳度(法度,准绳;悬度。以绳索相牵引而越度);绳直(犹准绳);绳规(犹法规);绳律(规矩格律)
(8) 水名
(9) 金沙江的古称
(10) 山东省的南阳水、北阳水
动词
(1) 继承,通“承”
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2) 又如:绳法(继承效法);绳祖(继承祖先业迹)
(3) 衡量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绳尺(衡量);绳量(衡量)
(5) 纠正
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
(6) 又如:绳愆(纠正过失);绳正(以墨线正曲直。引申为纠正错误);绳逐(纠正挑剔别人的过失而加以斥退);绳愆纠缪(纠正过失错误);绳劾(弹劾;纠正)
(7) 约束;制裁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桓宽《盐铁论·大论》
(8) 又如:绳约(拘束,限制);绳之以法(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绳束(约束;束缚);绳按(亦作“绳案”。约束制裁)
(9) 称赞
绳息妫以语 楚子。——《左传·庄公十四年》
形容词
直的;正的
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支声。本义:党与,同党的人)
(2) 同本义
伎,与也。——《说文》。段玉裁注:“《舁部》曰:‘与者,党与也。’此伎之本义也。”
(3) 同“妓”。歌女,舞女
伎女楼上,坐而择食。——《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刘禹锡《蜀先主庙》
(4) 又如:伎人(女歌舞艺人);伎女(古代指女歌舞艺人)
(5) 泛指歌舞表演
杂伎,艺以为珩。——张衡《思玄赋》。旧注:“手仗曰伎。”
(6) 又如:伎船(以歌舞色相为业的游船);伎乐(古代俳优所奏的音乐);伎伎(形容奔走的样子)
(7) 旧指医卜历算之类方术 。如:伎道(方术);伎数(方伎数术);伎坊(教坊)
(8) 通“技”。技艺,本领
无他伎。——《书·秦誓》
案谨募选阅材伎之士。——《荀子·王制》
故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淮南子·道应》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颜氏家训·勉学》
卜者,世之余伎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卜》
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法言·君子》
(9) 又如:伎痒(极想施展本领;动心);伎力(技能与勇力)
(10) 才智;才能 。如:伎艺(技能;才艺);伎曲(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客英字典] ki3 ki1 [客语拼音字汇] gi1 [海陆丰腔] ki1 ki3 [宝安腔] ki3 | gi3
◎ 潮州话:g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祇 | 巨支 | 羣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A | 止 | gje/gie | gʰĭ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