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秀声。从“糸”(
)与丝织有关。本义:刺绣) 同本义 。用彩色线在布帛上刺成花、鸟、图案等绣,五采备也。——《说文》。按考工记,以言画缋之事。则凡黹与画之五采备者,皆曰绣也。
絺绣。——《书·益稷》。郑注:“刺者为绣。”按,谓针缕所紩者,其色备五采。紩者,黹字。郑以刺释黹,非以刺释绣也。
妾自绣腰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著我绣夹裙。
朝绣夹裙。
灿若图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绣幌(乡花的帷幔,窗帘);绣鹄(锦绣的飞禽图梆);绣鹄(绣花的头巾);绣佛(用彩色的丝刺绣成的佛像);绣被(绣有彩色花纹的衾被)
名词
(1) 绣花的衣服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之夜行,谁知之者?——《史记》
(2) 又如:绣文(彩色绣花的丝织品或衣服);绣衣、绣服(用彩线刺绣的丝绸衣服);绣裳(绣衣)
(3) 绣花的物品
绣十匹,锦三十匹。——《史记·匈奴列传》
(4) 如:湘绣;苏绣
形容词
(1) 绘饰华美的
文绣有常。——《礼记·月令》
黼衣绣裳。——《诗·秦风·终南》
(2) 又如:绣毬(用五色丝绸扎成的球状物);绣错(色彩错杂如绣)
(3) 华丽,精致如绣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行我无缘。——杜甫《草堂诗笺》
骈四俪六,锦心绣口。——柳宗元《乞巧文》
(4) 又如:绣口锦心(形容辞句华丽、文思优美);绣阁琼楼(精美秀丽的楼舍);绣闼(雕绘华美的宫中小门);绣草(沿阶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2) 草木花的总称
百卉含蘤。——《汉书·张衡传》。注:“蘤,古花字也。经传皆以华为之。”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杜甫《北征》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3) 如:花洞(茂密的花丛。或指花丛深处);花石纲(运送花石的船队);花朝日(传说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称为花朝);花魂(花的精神、魂魄);花相(芍药的别名。古时品花,群芳中,牡丹品为第一,芍药为第二,故世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花酒(用花酿成的酒);花气(花朵的香气);花经(品论花卉的书);花历(记载群花开落时期的历法);花口(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4) 泛指能开花供观赏的草本与木本植物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
(5) 又如:花丁(种花的园丁);花池(庭园中种植花草的地方。一般有矮栏围绕);花草(泛指可供观赏的花和草)
(6) 特指某一名花
洛人凡花不曰花,独牡丹曰花。——《尘史》
(7) 又如:花王(花中之王。指牡丹);花水(农历二、三月间桃花开放时盛涨的河水。即桃花水);花相(古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
(8) 形状像花朵的东西
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有约》
(9) 又如:花下子(结婚第一夜怀孕而生的孩子);花湖(一种纸牌);花门儿(贴在门上的画);花生彩笔(笔下生花,喻才华横溢)
(10) 喻指美女
娇花巧笑久寂寥。——唐·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
(11) 又如:花林粉阵(比喻群集的美女);花枝(比喻美女);花月缘(佳人才子的情缘);花魁娘子(美称妓女)
(12) 喻出卖色相的女子
花娘十二能歌舞。——宋· 梅尧臣《花娘歌》
(13) 又如:花捐(旧时对娼妓所征的税。也叫妓捐、乐户捐);花娘(歌妓。后也指娼妓);花奶奶(旧时对从良妓女的称呼);花曲(指妓院所在处)
(14) 比喻美丽(指人) 。如:花貌(如花之貌。极言其美);花面(美丽如花的脸庞);花嫣柳媚(比喻女子姿容美丽);花容(如花的容貌)
(15) 指女子 。如:花钗(妇人的头饰。同花钿);花黄(古时女子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花鸟星月等形贴在额上,或于额上涂点黄色,如今之抹腮红);花多实少(女儿多,儿子少)
(16) 烟火的一种。以黑色火药加别种化学物质制成,在夜间燃放,能喷出多种 形状和颜色的火花,供人观赏 。如:放花;礼花;花炮;花爆(花炮)
(17) 古时妇女贴画在面颊上的装饰 。如:花黄(古时妇女的面饰);花靥(妇女颊上用彩色涂点的妆饰)
(18) 水花。指漩儿 。如:花乳(煎茶时水面浮起的泡沫。俗名“水花”)
(19) 棉花的简称 。如:花田(江浙一带称棉为花,棉田为花田);花桃(即棉桃);花纱(棉花和棉纱合称“花纱”)
(20) 天花 。如:出花儿
(21) 某些动物的幼仔 。如:猪花,鱼花
(22) 作战时受的外伤 。如:挂花
(23) 姓
动词
(1) 开花
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乌衣巷》
未花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花过而采。
平地三月花。
深山中则四月花。
不花而结实。——裴渊《广州记》
(2) 在支付或支出上用掉钱
我不入社花几个钱。——《红楼梦》
(3) 又如:花钱;花用(耗费);花朴朴(隆重铺张;消费大量财物)
(4) 利用一段时间间隔,度过 。如:他每天花三小时学习
形容词
(1) 杂色的,有花纹的 。如:花衫(有花纹的衣衫);花面(刺有花纹的脸面);花瓷(绘饰花纹图案的瓷器,称花瓷);花马(斑驳杂色的马);花猪(一种毛色驳杂的猪);花不楞登(形容颜色错杂。含厌恶意)
(2) 模糊不清
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饮中八仙歌》
(3) 又如:花镜;花腊搽(犹言昏花模糊)
(4) 虚伪,可以迷惑人 。如:花马吊嘴(花言巧语。同花马掉嘴);花甜蜜嘴(甜言蜜语);花胡哨(花言巧语;虚情假意的敷衍);花活(方言。指花招。欺骗人的狡猾手法)
(5) 像花一样的。形容美丽 。如:花巧(灵巧好看);花花(好看;漂亮);花花柳柳(形容艳丽轻盈的样子);花面(如花的脸。形容女子貌美)
(6) 风流浪荡 。如:花脚猫(比喻闲游浪荡、爱串门子的女人);花腿闲汉(指市井无赖。旧时彼辈每于腿上刺花,故称)
(7) 华美 。如:花衣(华美的衣服)
(8) 形容色彩缤纷,繁华 。如:花团锦簇(形容繁华艳丽);花攒锦簇(形容景象鲜艳、色彩缤纷。同花团锦簇);花天锦地(形容都市繁华);花哄(浮华热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a1 [陆丰腔] fa1 [台湾四县腔] fa1 [梅县腔] fa1 [海陆丰腔] fa1 [客英字典] fa1 [东莞腔] fa1 [宝安腔] fa1 [客语拼音字汇] fa1
◎ 潮州话:何锅1 何娃1 , huê1(hue) hua1(hua)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華 | 呼瓜 | 曉 | 麻二合 | 平聲 | 麻 | 合口二等 | 假 | 麻 | xwa | hrua/xoa |
详细解释
fú
动词
(1) (会意。古文从舟,兼做声符。本义:舟两旁的夹木)
(2) 服从,顺服
敌已服矣。——《吕氏春秋·论威》
以一服八。——《孟子·梁惠王上》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韩非子·五蠹》
授之政,西土服。——《墨子·尚贤》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服听(服从听命);服低(屈服;低头);服杀(折服;倾倒。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服主(轻易服输的人);服属(顺从归属)
(4) 佩服;信服;使信服
毛遂比至 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服人如何?——《论衡·问孔》
(5) 又如:以理服人;心服(衷心信服);悦服(从心里佩服);服众(使众人心服);服善(佩服、顺从别人的长处);不服输
(6) 使用
诸侯御荼,大夫服笏。——《荀子·大略》
子弟犹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也。——《礼记·内则》
(7) 从事;致力
以德就利,以官服事。——《墨子·尚贤》
有事,弟子服其劳。——《论语》
肇牵车牛,运服贾。——《书·酒诰》
(8) 又如:服田(从事耕作,种田);服官(做官);服贾(从商,作买卖);服劳(服事效劳);服休(侍侯帝王宴息的近臣)
(9) 饮用或吞服药物
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三国志·方伎传》
众人…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红楼梦》。又如:服毒;服饵(服食丹药);服鸩(饮毒酒自杀);服食(服用饮食之物)
(10) 担任;承当
若农服田力穑。——《书·盘庚上》
(11) 又如:服劳(服事效劳);服职(供职)
(12) 招认,承认,肯定,认可
于是傅付许狱,考验首服。——《三国志·方伎传》
(13) 又如:服过(承认自己的过错);服辩(认罪供状);服词(承认罪责之词)
(14) 穿着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齐策》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昨望见妇女犹服夹领小袖。——《资治通鉴》
(15) 又如:服卉(穿着用絺葛制的衣裳);服孝(带孝。穿孝服);服冕(穿着冕服)
(16) 佩带
服太阿之剑。——秦· 李斯《谏逐客书》
(17) 又如:服玉(佩玉);服媚(喜爱佩带);服剑(随身佩带的宝剑)
(18) 铭记,怀念
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之矣。——《中庸》
(19) 又如:服膺(铭记在心)
(20) 任用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荀子》
(21) 实行;施行
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战国策·燕策一》
(22) 又如:服行(施行,实行)
(23) 执持 。如:服臧(持着脏物)
(24) 得
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马王堆 汉墓帛书《道原》
(25) 使习惯于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楚辞·屈原·九章·橘颂》
(26) 又如:不服水土
(27) 承受 。如:服更(承受;接受)
(28) 遵从;遵守 。如:服习(遵循习尚);服善(遵行善道);服礼(遵行礼法);服度(遵守礼法)
(29) 通“负”(
)。负荷;驾驶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易·系辞下》
再鼓,服辇载粟而至。——《淮南子·人间》
(30) 又如: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服辂,服舆(驾车);服驯(驾驭车马);服御(驾驶车马)
(31) 通“覆”(
)。遮盖,掩蔽道逢辇者,以其辇服其道。——《韩诗外传》
名词
(1) 衣服,服装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八十章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輙羞赧弃去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2) 又如:工作服;服乘(指衣服车马);服养(衣服与食物);服御(指衣服、车马等器物)。又指丧服
会仲孺有服。(有服:有丧服在身。)——《史记·武安侯传》
(3) 事情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礼记·学记》
(4) 服丧
三年服阙。——《风俗通·十反》
服阙,服全椒长。——《后汉书·刘平传》
(5) 又如:服满(服阙。服丧期满);服制(服丧制度。按生者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服除(服丧期满);服假(丧假)
(6) 古代一车驾四马,居中的两匹叫“服”
两服上襄。(上襄:指马头昂举。)——《诗·郑风 》
(7) 通“箙”。盛箭之器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诗·小雅·采薇》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荀子·议兵》
(8) 又如:服无矢(箭筒内无箭。形容实力不强大)
(9) 通“鵩”。鸟名,又名山鴞,古以为不祥之鸟
单于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于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 又
楚人命鴞曰服。
谊为 长沙傅三年,有服飞入 谊舍,止于坐隅。——《汉书·贾谊传》
(11) 姓
(12) 另见
fù
名词
(1) 车厢
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考工记·车人》
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周礼·山虞》
(2) 负载;负荷
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墨子》
(3) ——用于称中药剂量。一剂称一服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北周· 庾信《燕歌行》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fuk8 [沙头角腔] fuk8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客英字典] fuk8 [陆丰腔] fuk7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宝安腔] fuk8 [海陆丰腔] fu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伏 | 房六 | 並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bʰĭuk | biu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2) 同本义
装,裹也。——《说文》
橐中装。——《史记·郦生陆贾传》
简元辰而俶装。——张衡《思玄赋》。注:“束也。”
顾形影,自整装。——《文选·傅毅·舞赋》
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战国策·齐策四》
为装遣荆轲。——《战国策·燕策》
(3) 又如:装囊(行囊,远行者携带的袋子);装束(束装,整理行装)
(4) 服装
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童装;春装;夏装;冬装;男装;女装;猎装;学生装;军装;古装;装束(衣着穿戴)
(6) 亦泛指物品 。如:装送(嫁妆);装遣(嫁妆);装资(置办嫁妆的费用);装新(穿戴结婚时的礼服和饰物)
(7) 服装的式样 。如:西装(洋装)
(8) 书籍装订的式样 。如:平装;精装;线装
动词
(1) 装饰;打扮(指一般的装点)
体美容冶,不待饰装。——《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金装马鞍,百金装刀头。——唐· 杜甫《后出塞》
宝装屏风。——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又如:装柳(给死者穿衣前,摆顺理平其手脚);装奁(女子梳装用的镜匣);装背(装裱书画)
(3) 装作,假装
也不言语,只装鬼脸。——《红楼梦》
今人做诗,多爱装造言语。——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4) 又如:装煞臭幺(摆臭架子);装套子(设置圈套);装腔(说假话装得若有其事的样子)
(5) 装载 。如:装车(将货物放置于车);装放(装载,安放);装船(将货物装入船舱)
(6) 装配;安装 。如:装折(装修设备);我们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装修(指房屋中所安装的门窗橱壁等设备)
(7) 贮放;藏
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史记》
(8) 运载
私奴装粮食来。——《晋书》
(9) 修整书画 。如: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也指古藉书画的装潢);装轴(书画裱托后,在纸尾加横轴,使于舒卷或悬挂);装潢(装璜。装裱字画)
(10) 装入;放进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唐· 陈陶《水调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