绌臣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贬逐之臣。絀,通“ 黜 ”。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无 仲尼 ,则 西山 饿夫与东国之絀臣,恶乎闻?” 李轨 注:“饿夫, 夷 齐 ;絀臣, 柳下惠 也。”
引证解释
⒈ 贬逐之臣。絀,通“黜”。
引汉扬雄《法言·渊骞》:“无仲尼,则西山饿夫与东国之絀臣,恶乎闻?”
李轨注:“饿夫, 夷齐 ;絀臣, 柳下惠也。”
绌臣的网络释义
绌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出声。本义:深红色)(2) 同本义
绌,绛也。——《说文》
却冠林绌。——《史记·赵世家》
(3) 不足
然,其短长优绌,不尽出于一轨。——清· 冯俊《谋臣论》
我们山西没有外销的款子,所以有些事情绌于经费,都不能办。——《官场现形记》
(4) 又如:相形见绌
动词
(1) 通“诎”。屈服;制服
范雎绌 白起, 公孙弘抑 董仲舒,此同朝共君宠禄争故耶?——《潜夫论·贤难》
(2) 通“黜”。废除;贬退
不孝者,君绌以爵。——《礼记·王制》
世子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史记·老子列传》
屈平既绌,其后 秦欲伐 齐, 齐与 楚从亲。——《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绌臣(被放逐的臣子);绌约(黜退而穷困);绌陟(升降,同黜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动词
(1) 役使 。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tsiin2 [宝安腔] cin2 [海陆丰腔] shin2 chin2 [客英字典] chin2 shin2 [沙头角腔] cin2 [梅县腔] shin2 chin2 [陆丰腔] shin3 chin3 [客语拼音字汇] s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辰 | 植鄰 | 常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ʑĭĕn | z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