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焉之志

zhōng yān zhī zhì [ zhong yan zhi zhi]
繁体 終焉之志
注音 ㄓㄨㄥ 一ㄢ ㄓ ㄓ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朝梁 沈约《宋书 傅隆传》:“义熙初,年四十,始为孟昶建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家在上虞,及东归,便有终焉之志。”

成语用法

终焉之志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唐卢照邻《宴凤泉石翁神祠》诗序:“形木双枯,将有终焉之志。”

终焉之志的国语词典

对所处的生活环境或方式,感到满意,而有安身终老的想法。

终焉之志的网络释义

终焉之志

  • 终焉之志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ōng yān zhī zhì,是指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
  • 终焉之志造句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其一欲以震古铄今之事,责成於肉食官吏之手;其二则以为黄种之人,无一可语,委心异族,有终焉之志。
    太后与高祖游于方山,顾瞻川阜,有终焉之志。
    吁善玄言,尤精意释典,曾与歊听讲锺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
    金亡后,归隐山林,“径归崧山,爱龙潭山水,有终焉之志。
    与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纵放为娱,有终焉之志。
    据郏县志载,苏轼“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
    据河南郏县县志记载,苏轼生前多次路过此地,“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

    汉字详情

    zhōng [zhong]
    部首: 332
    笔画: 8
    五笔: XTU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MHEY
    四角: 2713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2) 同本义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3)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 苏洵《六国论》

    (4) 又

    用武而不终。

    终亦不顾。——《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不终岁。——《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月终(月底);年终(一年的末了);始终(从开始到最后);终服(父母之丧,服满三年。同终制);终献(古代举行祀典时有三献之礼,第三次奠酒为终献);终覆(复试结束)

    (6) 死

    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终吾身而已。——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终誉(死后的声名);终没(寿终);终具(送终之具,指棺、槨等);终服(终丧);终丧(服满父母去世后三年之丧)

    (8) 完成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9) 相当

    出载而立,其广终队。——《墨子·备梯》

    名词

    (1) 歌诗一篇,乐一成为一终 。如:终篇(写完或读完一篇文章)

    (2) 古代历法指称“闰月”

    举正于中,归邪于终。——《史记》

    (3) 通“众”。众人

    终莫能就。——《战国策·韩策》

    以义终。——《礼记·祭法》

    终生之化。——《汉书·杨王孙传》

    (4) 姓

    形容词

    (1) 整;全,尽

    终宵刺探。(终宵:通夜。刺探:探问。)——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终夕(整夜,通宵);终夜(整夜,全夜);终风(整日刮风);终朝(整个早上;整天,整日)

    (3) 通“众”( zhòng)。多

    终三十里。——《诗·周颂·噫嘻》

    以永终誉。——《诗·周颂·振鹭》

    副词

    (1) 始终,总。表始终全过程

    愿终守之。——《战国策·魏策》

    终无所成。——《世说新语·自新》

    终不敢搏。——唐· 柳宗元《三戒》

    终不能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终究,到底

    终不可强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王终遣之。——汉· 刘向《列女传》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终不蒙见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猛鸷终弗逮。——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终乖(到底违背);终究(毕竟,也作“终久”);终须(终究,毕竟);终于(终究;到底);终久(终究);终归(终究;毕竟)

    (4) 表示时间,相当于“常”、“久”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

    (5) 又如:终古(久远;经常)

    英文翻译

    end; finally, in the 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1

    宋本广韵

    yān [yan]
    部首: 403
    笔画: 11
    五笔: GHGO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YLF
    四角: 103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词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6)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副词

    (1) 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3) 又如:焉始乘舟

    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词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1)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英文翻译

    thereupon, then; how? why? w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1 jin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海陆丰腔] ren2 [梅县腔] jan1 jan2 [陆丰腔] jan3 jan1 [宝安腔] jen2 jen1 [客英字典] jen2 [东莞腔] jen2
    ◎ 潮州话:iang7(iāng) iang1(iang) [潮州]iêng7 iê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謁言元開平聲開口三等ʔĭɐnqian/ian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zhì [zhi]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F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P
    四角: 4033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2)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唐· 韩愈《县斋有怀》

    (3) 又如:志志诚诚(真心实意);志局(意志和器量);志干(意志坚强);志意(意志);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志向与才分);志虑(志向思虑);志抱(志向和抱负);志尚(志向;理想);志况(志趣);志好(志趣好尚);志略(志气谋略);志局(志气器量);志介(志气和节操);志高气扬(志气高昂而自得)

    (4) 记事的文章 。如:风土志;志乘(志书)

    (5) 心情

    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6) 又如:志情(心情);志意(志愿;思想;精神);志识(思想意识;见解);志度(气度);志思(情志,怀抱)

    (7) 神志

    罔兮不乐,怅然失志。——《神女赋》

    (8) 通“帜”。旗帜

    卫宫设兵张旗志。——《史记·叔孙通传》

    沛公以周昌为职志。——《史记·张丞相传》。索隐:“志,旗帜也。”

    不用麾志,举矛为行伍。——《华阳国志》

    (9) 皮肤上生的班痕。后作“痣”

    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梁书》

    动词

    (1) 有志;立志;专心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2) 又如:志于学(专心求学);志道(有志于道);志古(笃信古道)

    (3) 记着

    疆志而用命。——《国语·晋语七》

    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褚亮传》

    博闻彊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多。闻,学识。彊,同“强”。志,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 又如:永志不忘

    (5) 向慕

    老生惜岁月,烈士志功名。——陆游《感秋》

    (6) 记载,记录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释文:“志,记也。”

    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周礼·春官·保章氏》

    就是张华的《博物志》,也不过志其一二。——《醒世恒言》

    (7) 又如:志书(记事的书);志乘(记载历史的书);杂志

    (8) 叙述

    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荀子·尧问》

    动词

    (1) (形声。言形志声。本义:记忆)

    (2) 同本义

    誌,记誌也。——《说文新附》

    誌,记也。——《字诂》

    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新唐书》

    (3) 又如:志而不忘(牢记心中,永远不会忘怀)

    (4) 记录

    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列子》

    (5) 又如:志异(记载奇异之事);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史书中的志和记)

    (6) 做记号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晋· 陶潜《桃花源记》

    (7) 又

    寻向所志。

    名词

    (1) 标记;记号

    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

    (2) 又如:志桩(刻有尺度的木桩)

    (3) 记事的文章或书籍 。如:墓志;地方志;志表(墓表);志铭(墓志名)

    英文翻译

    purpose, will, determination; annals

    方言集汇

    ◎ 粤语:z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宝安腔] z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客英字典] zhi5 [陆丰腔] zhi5 [沙头角腔] z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海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職吏去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h/tj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