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祸

shū huò [ shu huo]
繁体 紓禍
注音 ㄕㄨ ㄏㄨㄛˋ

词语释义

解除祸患。

词语解释

  1. 解除祸患。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若封 须句 ,是崇 皥 济 而修祀紓祸也。” 杜预 注:“紓,解也。” 唐 陈子昂 《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皆忘身忧国,紓祸却难。”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正月》:“太宰 河内 李邦彦 亟请如虏约以紓祸。”

引证解释

⒈ 解除祸患。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若封须句,是崇皥济而修祀紓祸也。”
杜预注:“紓,解也。”
唐陈子昂《为河内王等论军功表》:“皆忘身忧国,紓祸却难。”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正月》:“太宰河内李邦彦亟请如虏约以紓祸。”

纾祸的网络释义

纾祸

  • 纾祸,汉语词语,
  • 拼音为:shū huò,
  • 释义:指解除祸患。
  • 汉字详情

    shū [shu]
    部首: 332
    笔画: 7
    五笔: XCBH
    五行:
    仓颉: VMNIN
    四角: 2712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予声。本义:延缓)

    (2) 同本义

    纾,缓也。——《说文》

    彼交匪纾。——《诗·小雅·采菽》

    以纾楚国之难。——《左传·庄公三十年》

    姑纾死焉。——《左传·文公十六年》

    民急矣,姑从楚以纾吾民。——《左传·襄公八年》

    (3) 又如:纾缓(宽缓;使宽缓);纾回(缓慢曲折)

    (4) 宽缓;宽松

    民力稍纾,得以尽于田亩。——《宋史·李蘩传》

    (5) 又如:纾放(抒发宽解);纾宽(宽舒)

    (6) 解除;排除

    可以纾忧。——《左传·成公十六年》

    是崇皞济而脩祀纾祸也。——《左传·僖公二十一年》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 又如:纾难(解除国难);纾泄(解除发散);纾祸(解除祸患);纾忧(解除忧患)

    英文翻译

    loosen, relax, relieve; extr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huò [huo]
    部首: 431
    笔画: 11
    五笔: PYKW
    五行:
    仓颉: IFROB
    四角: 36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示,楇( kuā)声。本义:灾祸,祸患)

    (2) 同本义

    禍,害也。神不福也。——《说文》

    禍灾杀礼。——《周礼·掌客》

    禍兮福所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逆其类者谓之禍。——《荀子·天论》

    来不由我,古谓之祸。——《论衡·累害》

    鱼无失水之祸。——《韩非子·大体》

    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韩非子·十过》

    近者祸及身。——《战国策·赵策》

    不能为祸。——《淮南子·人间训》

    祸且及汝。——明· 魏禧《大铁椎传》

    祸至无日。——《资治通鉴》

    文人画士之祸。——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祸及枯骨。——《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祸基(灾祸根由);祸不旋踵(比喻祸害来势迅猛,连脚后跟都来不及掉转);祸至无日(比喻祸患的急迫);祸中有福(不幸中有幸)

    (4) 罪

    罪祸有律。——《荀子·成相》。注:“祸,亦罪也。”

    (5) 灾荒之处

    有祸则反。——《太玄经·玄文》

    动词

    (1) 作祸;加害

    子木有祸人之心, 武有仁人之心。——《左传·昭公元年》

    (2) 又如:祸国(加害于国);祸国殃民;祸世(危害社会);祸计(恶计);祸人(害人)

    (3) 遭难;受害

    刘恭见 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后汉书》

    英文翻译

    misfortune, calamity, disaster

    方言集汇

    ◎ 粤语:wo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