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纺丝和缉麻。泛指纺织之事。
《旧唐书·列女传·杨三安妻李氏》:“ 李 昼则力田,夜则纺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 东山 守 吴兴 ,夫人( 东山 之母)尝於郡囿种苧,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餘矣。”
引证解释
⒈ 纺丝和缉麻。泛指纺织之事。
引《旧唐书·列女传·杨三安妻李氏》:“李昼则力田,夜则纺缉。”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东山守吴兴,夫人( 东山之母)尝於郡囿种苧,躬纺缉以为衣,时年盖八十餘矣。”
纺缉的网络释义
纺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方声。本义:将丝麻纤维制成纱或线)(2) 同本义
纺,网丝也。——《说文》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如:纺绩(纺纱与绩麻);纺手(指纺纱、纺线的人);纺缉(纺丝和缉麻)
(4) 通“绷”。捆绑,悬挂;束缚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国语·晋语》。 韦昭注:“纺,悬也。”
名词
(1) 绸属;素纱 。古指素色纱绢
宾裼,迎大夫,贿用束纺。——《仪礼·聘礼》
(2) 又指平纹丝绸织物。如:纺绸(丝织品名。质地柔软轻薄)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jī
动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缠织有关。本义:绩,把麻搓成线)众妇夜缉灯烘。——宋· 苏轼《次子由诗相庆》
(2) 又如:缉绩(纺织,编织);缉取(搓成);缉麻(绩麻);缉妇(从事纺绩的妇女)
(3) 搜捕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缉听(向各处去搜集消息);缉凶(搜捕凶犯);缉擒(捉拿;缉拿);缉探人(侦察人员)
(5) 继续
授几有缉御。——《诗·大雅·行苇》
(6) 又如:缉熙(本指逐渐达到光明,后因以指光明);缉御(侍者连续更替地侍候着);缉绪(继承传统)
(7) 会合;和睦。通“辑”
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广弘明集·沈约·佛记序》
有所缉缀。——《魏书·高允传》
转将深意谕旁人,缉缀疵瑕遣潜说。——元稹《苦乐相倚曲》
思所以镇定民心,缉宁外内。——《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注
还贤与能,群臣缉睦。——《陈书·虞荔传》
(8) 又如:缉缀(搜辑。引申为编撰书稿);缉众(聚众);缉宁(使祥宁安和)
(9) 附耳私语;花言巧语 。如:缉缉(附耳私语的声音。形容花言巧语);缉缉翩翩(形容交头接耳、花言巧语)
(10) 另见
qī
动词
(1) 缝衣边
缉,下横缝,缉其下也。——《释名·释衣服》
(2) 用相连的针脚密密地缝 。如:缉鞋口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