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逖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纠剔 ”。亦作“糺逖”。督察惩治。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杜预 注:“逖,远也;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 杨伯峻 注引 惠栋 补注:“《鲁颂》‘狄彼东南’, 郑 笺云:‘狄当为剔。剔,治也。’此《传》当训为治也。”《隶释·汉范式碑》:“纠剔瑕慝,六教允施。”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替否迭进,将何糺逖。”《旧唐书·郭子仪传》:“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纠逖羣慝,功微赏厚,任重恩深,覆餗之忧,实盈寤寐。”
督责纠正。
唐 柳宗元 《序饮》:“有资丝竹金石之乐以为和者,有以促数糺逖而为密者。” 宋 叶适 《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 建康 ,纠剔某妄作疎漏之失,攷寻前史规画縝密之旧。” 清 钱谦益 《龚府君墓志》:“余闻君故游於酒人,觥筹交错,糺逖促数,往往能困其座客。”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纠剔”。亦作“糺逖”。
⒉ 督察惩治。
引《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
杜预注:“逖,远也;有恶於王者,纠而远之。”
杨伯峻注引惠栋补注:“《鲁颂》‘狄彼东南’, 郑笺云:‘狄当为剔。剔,治也。’此《传》当训为治也。”
《隶释·汉范式碑》:“纠剔瑕慝,六教允施。”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替否迭进,将何糺逖。”
《旧唐书·郭子仪传》:“上不能翼戴三光,下不能纠逖羣慝,功微赏厚,任重恩深,覆餗之忧,实盈寤寐。”
⒊ 督责纠正。
引唐柳宗元《序饮》:“有资丝竹金石之乐以为和者,有以促数糺逖而为密者。”
宋叶适《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伏乞朝廷速赐选择总练通方老於智谋之士,前来建康,纠剔某妄作疎漏之失,攷寻前史规画縝密之旧。”
清钱谦益《龚府君墓志》:“余闻君故游於酒人,觥筹交错,糺逖促数,往往能困其座客。”
纠逖的网络释义
纠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丩( )声。本义:三股的绳子)(2) 同本义
纠,绳三合也。——《说文》。按,俗字作糺。单股曰纫,两股曰纠,三股曰纠,亦曰徽。”
徽以纠墨。——扬雄《解嘲》
(3) 又如:纠纆(绳索。纠,二合绳;纆,三合绳)
(4) 姓
动词
(1) 缠绕
其笠伊纠。——《诗·周颂·良耜》
何异纠纆。——《汉书·贾谊传》。注:“绞也。”
青纶竞纠。——郭璞《江赋》
纠思心以为纕兮。——《楚辞·悲风歌》。注:“戾也。”
横厉纠纷。——《后汉书·刘琨传》。注:“乱貌。”
福与祸如纠缠。——《鶡冠子》
(2) 又如:纠蓼(互相牵引);纠结(连结);纠纠(缠绕的样子);纠曲(纠结盘曲)
(3) 纠集;集结
纠合宗族于成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收离糺散。——《后汉书·荀彧传》。注:“合也。”
纠合俊杰披奸猖。——王安石《开元行》
(4) 又如:纠办(收集,备办);纠合(联络,联合);纠勒(聚集统率);纠会(会合);纠约(纠合约集)
(5) 矫正
以纠邦国。——《周礼·大司马》。注:“犹正也。”
慢则纠之以猛。——《左传·昭公二十年》
纠之以政。——《左传》
(6) 又如:纠劾(审查,弹劾);纠举(纠正举发);纠谬(纠正错误);纠绳(纠正惩处);纠错(纠正错误)
(7) 督察
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凡宫之纠禁。——《周礼·小宰》
贪利纠譑之名。——《荀子·富国》
(8) 又如:纠弹(纠察弹劾);纠案(检举监察);纠发(纠察举发);纠逖(督察惩治)
(9) 检举
纠之以政。——《左传·昭公六年》。注:“举也。”
恐见纠擿。——《明史》
访缉纠诘。——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纠拾(揭发检举);纠问(纠举问罪);纠发(举发);纠慝(惩处邪恶);纠驳(纠举驳正)
(11) 拧 。如:纠他的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远,不近 。
(2) 如:逖闻(逖听。在远处听到。表示恭敬);逖远(遥远);逖慕(仰慕,仰望思慕。表示恭敬)
动词
(1) 使之远离
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书·多方》
(2) 通“剔”。治
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左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t8 [客英字典] tit8 [宝安腔] tit8 [客语拼音字汇] tid6 [梅县腔] tit8 [台湾四县腔] tit8
◎ 潮州话:多英8(敌)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逖 | 他歷 | 透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thek | dʰi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