纁裳
词语释义
浅绛色之裳。
词语解释
浅绛色之裳。
《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 唐 孔颖达 疏:“爵弁之服,玄衣纁裳,皆以丝为之。”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故自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至於龙衮黼黻、玄衣纁裳、冕朱緑藻、十有二旒之度,可得而制也。”
引证解释
⒈ 浅绛色之裳。
引《礼记·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纁裳。”
《诗·周颂·丝衣》“丝衣其紑” 唐孔颖达疏:“爵弁之服,玄衣纁裳,皆以丝为之。”
明归有光《王天下有三重》:“故自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至於龙衮黼黻、玄衣纁裳、冕朱緑藻、十有二旒之度,可得而制也。”
纁裳的网络释义
纁裳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浅红色
纁,浅降也。从糸,熏声。——《说文》
厥篚元纁玑组。——《书·禹贡》
爵弁服纁裳。——《仪礼·士冠礼》
灯摇摇无定,焰纁黄。——《聊斋志异》
(2) 又如:纁裳(浅赤色的衣裳);纁襦(浅红色的短衣);纁玄(浅绛色或黑色。古代以为象征天地之色);纁币(浅绛色的帛)
名词
(1) 落日的余辉。也作“曛”
指嶓冢之西隈兮,马纁黄以为期。——《楚辞·屈原·思美人》
(2) 又如:纁黄(黄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hiun1 [梅县腔] hiun1 [海陆丰腔] hiun1 [客英字典] hi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薰 | 許云 | 曉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xĭuən | hyon/xiun |
详细解释
cháng
名词
(1) (形声。从衣,尚声。本义:下衣)
(2) 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4) 泛指衣服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乐府诗集·木兰诗》
(5) 又如:裳袂(衣袖);裳裙(衣襟)
(6) 另见
shang
(1) ——用于“衣裳”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ong2 [梅县腔] shong2 [沙头角腔] song2 [东莞腔] song1 song2 song3 [海陆丰腔] shong2 [陆丰腔] shong3 [客英字典] shong2 [宝安腔] song2 [客语拼音字汇] s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常 | 市羊 | 常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ʑĭaŋ | zj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