繇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戍边之役。繇,通“ 徭 ”。
《汉书·高帝纪上》:“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 三国 魏 曹丕 《敕还师诏》:“且休力役,罢省繇戍。”《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曰:“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
引证解释
⒈ 戍边之役。繇,通“徭”。
引《汉书·高帝纪上》:“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繇戍。”
三国魏曹丕《敕还师诏》:“且休力役,罢省繇戍。”
《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 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如淳曰:“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
繇戍的网络释义
繇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áo
动词
(1) (形声。从系,本义:随从)
(2) 同本义
鲁颜无繇。——《史记·弟子传》
(3) 动摇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史记》
名词
(1) 力役,通“徭”
繇者揭钁,负笼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史记·项羽本纪》
减太官,省繇赋。——《汉书·景帝纪》
又如:繇戍(遣民到边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为朝庭服劳役的义务。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为使者);繇赋(徭役和田赋捐税)
(2) 通“谣”。歌谣
参人民繇俗。——《汉书·李寻传》。颜师古云:“繇,读与谣同。”
(3) 又如:繇俗(歌谣风俗)
(4) 古族名 ,秦汉时闽越族分为繇和东越两部
(5) 姓
形容词
(1) 茂盛;草茂盛
厥草惟繇。——《书·禹贡》
(2) 通“遥”。远。
是以繇其期,足以日也。——《荀子·礼论》
(3) 另见
yóu
介词
从,自
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尔雅》
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史记·文帝本纪》
动词
(1) 通“游”
近者陆子优繇。——《汉书·文帝纪》
(2) 通“由”。经
所繇适于治之路也。——《汉书·董仲书传》
政繇冢宰。——《汉书·魏相传》。颜师古云:“繇,与由同。”
繇朐汏輈。——《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3) 另见
zhòu
名词
(1) 通“籀”。古时占卜的文辞
成风闻 成季之繇。——《左传·闵公二年》
(2) 又如:繇词(卦兆的占词。繇,通“籀”);繇文(占卜的文辞)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u2 ju2 [客英字典] ju2 [海陆丰腔] rau2 riu2 [宝安腔] jau2 | ju2 (jiu2) [梅县腔] ju2 jau2 [客语拼音字汇] yau2 y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遙 | 餘昭 | 以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效 | 宵A | jĭɛu | je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
(2) 同本义
戍,守边也。——《说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
武王立重泉之戍。——《管子·地数》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扬之水》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 渔阳。——《史记·陈涉世家》
(3) 又如:戍人(古代守边军士的通称);戍守(守卫);戍客(离开家乡戍守边境的人);戍逻(守边巡逻);戍役(戍边的军士);戍将(戍守边境的将领)
(4) 驻守
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 又如:戍鼓(驻边军士所击的鼓声);戍主(古代驻守一地的长官);戍堡(边防驻军的营垒、城堡);戍御(防守御敌)
名词
(1) 守边的士兵
乃归诸侯之戍。——《左传·定公元年》
(2) 又如:戍傜(兵役及劳役);戍屋(戍卒屋舍);戍妇(戍卒的妻子);戍歌(戍卒唱的歌)
(3) 守边之事 。如:戍漕军需用品之运输。特指水运。又指边防区域的营垒、城堡
其谢尚、 王愆期等,悉令还据本戍。——《晋书·庾亮传》。又如:戍堡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hu5 [海陆丰腔] shiu3 [客英字典] shu3 [台湾四县腔] su3 [客语拼音字汇] su4 [宝安腔] s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戍 | 傷遇 | 書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ɕĭu | sjyoh/sj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