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巾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
《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聊乐我员。” 毛 传:“綦巾,苍艾色女服也。” 孔颖达 疏:“苍即青也,艾谓青而微白,为艾草之色也。” 清 钱谦益 《嫁女词》之四:“縞衣与綦巾,理我嫁时衣。” 清 黄遵宪 《送女弟》诗之二:“盛妆始脂粉,常饰惟綦巾。”
引证解释
⒈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
引《诗·郑风·出其东门》:“縞衣綦巾,聊乐我员。”
毛传:“綦巾,苍艾色女服也。”
孔颖达疏:“苍即青也,艾谓青而微白,为艾草之色也。”
清钱谦益《嫁女词》之四:“縞衣与綦巾,理我嫁时衣。”
清黄遵宪《送女弟》诗之二:“盛妆始脂粉,常饰惟綦巾。”
綦巾的国语词典
青黑色的佩巾,古时未出嫁女子的服饰。
綦巾的网络释义
綦巾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其声。糸(
),细丝。从糸的字多与丝缕布帛有关。本义:苍灰色)(2) 同本义
綥,帛苍艾色。——《说文》
缟衣綦巾。——《诗·郑风·出其东门》。传:“苍艾色女服也。”
四人綦弁。——《书·顾命》
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礼记·玉藻》
(3) 又如:綦巾(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
(4) 鞋带
夏葛履…,组綦系于踵。——《仪礼·士丧礼》
(5) 足印 。如:綦迹(足迹;踪迹);綦履(履迹;脚印);綦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
(6) 标准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
(7) 通“基”。基本
如是则下仰上以义矣。是綦定也。——《荀子·王霸》
(8) 通“极”。顶点,终了
目欲綦色,耳欲綦声。——《荀子·王霸》
(9) 姓。如:綦公(复姓);綦毋(复姓);綦连(复姓)
副词
非常,很 。如:綦谿(深峭,极深);綦谷(极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2 gi1 [客英字典] ki2 [海陆丰腔] ki2 gi1 [梅县腔] ki2
◎ 潮州话:k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其 | 渠之 | 羣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gi/g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布巾下垂之形。本义:佩巾,拭布,相当于现在的手巾)
(2) 同本义
巾,佩巾也。——《说文》
沐巾一。——《仪礼·士冠礼》
盥卒授巾。——《礼记·内则》
布巾环幅不凿。——《仪礼·士丧礼》
静其巾幂。——《仪礼·特牲馈食礼》
儿女共沾巾。——《战国策·魏策》
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巾短情长。——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花巾;小丝巾;巾栉(梳洗用品,即手巾和梳子;梳洗打扮);巾帚(拭巾和扫帚);巾帨(毛巾)
(4) 缠束或覆盖用的织物
巾袖无光。——唐· 李朝威《柳毅传》
簌簌衣巾落枣花。——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领巾;围巾;巾带(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巾车(有帷幕装饰的车子);巾衣(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又指古代送葬时引柩所用的布
巾待于阼阶下。——《仪礼》
(6) 头巾
愆礼巾,所以饰首。——《风俗通》
巾,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玉篇》
羽扇纶巾。——苏轼《赤壁怀古》
首戴方山巾。——李白《嘲鲁儒》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陆游《秋晚登城北门》
(7) 又如:巾帻(头巾);巾冠(巾和冠);巾絮(头巾);巾囊(包裹,布袋);巾帽(头巾和帽子);巾卷(古代士族所用的头巾和书卷。引申为士族的代称)
(8) 巾箱
巾卷充街。——《文选·皇太子释奠会诗》
(9) 又如:巾笈(存放巾帛、书卷的小箱子);巾笥(有巾帛覆盖的箱子);巾衍(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巾笥(即巾箱);巾箧(巾箱)
动词
(1) 包裹;覆盖
巾,犹衣也。珠丛云:以衣被车谓之巾。——《周礼·巾车》注
巾以文绣。(用绣巾盖着。)——《庄子》
(2) 又如:巾幂(用来覆盖礼器的布帛。引申为“覆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n1 [台湾四县腔] gin1 [梅县腔] gin1 [海陆丰腔] gin1 [客语拼音字汇] gin1 [沙头角腔] gin1 [陆丰腔] gin1 [东莞腔] gin1 [宝安腔] gin1
◎ 潮州话:geng1(kurg) [揭阳]gêng1(keng) [潮阳]ging1(ki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巾 | 居銀 | 見 | 眞B開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眞B | 臻 | kin/kyn | kĭĕ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