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籀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篆文和籀文。
晋 左思 《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踪於篆籀。”《新五代史·杂传十九王仁裕》:“﹝ 仁裕 ﹞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 西江 水涤之,顾见 江 中沙石皆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 黄质 《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笔参篆籀字树石,行年穉弱气超迈。”
引证解释
⒈ 篆文和籀文。
引晋左思《魏都赋》:“讎校篆籀,篇章毕覿。”
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踪於篆籀。”
《新五代史·杂传十九王仁裕》:“﹝仁裕﹞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顾见江中沙石皆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
黄质《题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笔参篆籀字树石,行年穉弱气超迈。”
篆籀的网络释义
篆籀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彖(
)声。从竹,与简册有关。本义:即篆书。汉字的一种书体,通常包括大篆、小篆,一般指小篆)(2) 同本义
篆,引书也。谓引笔而箸之于竹帛。——《说文》。故史籀所作为大篆, 李斯所作为小篆,又有以摹印者为缪篆。其实 许君所云八体, 唐元度所云十体,下至 韦绩所云五十六种云, 梦英所云十八种书,皆得之篆也。
鸟书篆素。——左思《吴都赋》。注:“篆书于素也。”
用篆章一。——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篆炉(有篆字形图案的香炉);篆体(篆字的书体。汉字书体的一种);篆虫(篆书);篆题(用篆书所写的字);篆隶(篆书和隶书);篆记(篆体印章)
(4) 官印的代称
妻孥从饿死,敢爱黄金篆。——唐· 刘叉《饿咏》
轻骑而先,二十六日入泰州,未视篆,借郡中敢死士及部押使臣效用。—— 岳琦《金蛇粹编》
(5) 又如:篆文(篆体字);篆注(对篆字的注解);篆籀(篆文和籀文)
(6) 官职
明官多缺,以经历署篆。——《徐霞客游记》
动词
(1) 特指用篆体字书写
太一装以宝,列仙篆其文。——唐· 韩愈· 孟郊《赠剑客李园联句》
(2) 又如:篆素(写篆书于素帛);篆额(用篆字书写碑额);篆书(写篆字)
(3) 雕刻
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红楼梦》
(4) 引申为铭刻
深情已篆中心,今已人禽异类,姻好何可复圆?——《聊斋志异》
才微往彦,遇倍昔时,仰戴恩荣,已增铭篆。——唐· 顾云《谢徐学士启》
(5) 又如:篆铭(铭刻,比喻牢记在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on5 [梅县腔] chon5 [台湾四县腔] con5 [客语拼音字汇] con4 [陆丰腔] con6 [宝安腔] con5 [客英字典] chon5 [东莞腔] zo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篆 | 持兖 | 澄 | 仙B合 | 上聲 | 銑 | 合口三等 | 仙B | 山 | dryenx/dween | ɖʰĭwɛ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籀,读书也。——《说文》
卜籀云。——《春秋传》。按,今本《左传》凡卦兆之词皆以繇为之。
重籀《论语》诸书。——章炳麟《检论·订孔下》
睲河海之行、帝王、妃后、臣宰、农工、徒隶之法,无不籀也。——清· 龚自珍《知归子赞》
(2) 又如:籀读(诵读);籀书(即籀文)
(3) 通“抽”。抽取;引出
挥兔豪而匪固,籀鱼网而终灭。——唐· 李俨《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序
(4) 又如:籀演(引申;演绎)
名词
(1) 汉字的一种文体。一名大篆
周宣王史名籀,其所著文字曰籀文。亦曰大篆。——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籀,史籀,周太史造大篆。——《玉篇》
仇校篆籀,篇章毕觌。——晋· 左思《魏都赋》
(2) 又如:籀文(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籀篆(古代的一种书体。即大篆)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u5 cu1 [宝安腔] ciu3 [海陆丰腔] liu5 chiu1 [客英字典] liu5 [客语拼音字汇] zu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胄 | 直祐 | 澄 | 尤 | 去聲 | 宥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driuh/diow | ɖʰĭə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