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竽

shēng yú [ sheng yu]
注音 ㄕㄥ ㄩˊ

词语释义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

词语解释

  1.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

    《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 晋 左思 《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门成 鲁 卫 ,祭抱笙竽。”

引证解释

⒈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

《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
晋左思《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唐杜甫《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清黄宗羲《黄季真先生墓志铭》:“门成鲁卫,祭抱笙竽。”

笙竽的网络释义

笙竽

  • 笙竽是一个汉字词语,
  • 拼音:shēng yú
  • 释义: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
  • 汉字详情

    shēng [sheng]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TG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HQM
    四角: 8810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 同本义

    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说文》

    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尔雅》

    笙长四尺。——《风俗通》

    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仪礼·乡射礼记》注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鹿鸣》

    (2) 又如:笙弄(弄笙);笙簧(簧管乐器);笙咽(笙的音质失调);笙竽(笙和竽);笙匏(笙和匏);笙筑(笙和筑);笙暖(对笙簧加热,使音质清亮);笙籁(笙和籁。古管乐器);笙镛(亦作“笙庸”。古乐器名)

    英文翻译

    small gourd-shaped musical instru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g1 sang1
    ◎ 客家话:[陆丰腔] se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g1 sen1 sin1 [海陆丰腔] sen1 [东莞腔] sang1 [台湾四县腔] sen1 [客英字典] sen1 [梅县腔] sen1 [宝安腔] sa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庚庚二開平聲開口二等ʃɐŋsrvng/shang
    [yu]
    部首: 624
    笔画: 9
    五笔: TGFJ
    五行:
    仓颉: HMD
    四角: 884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于声。从竹的字有时与乐器有关。本义:古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 同本义 。战国时盛行于民间

    竽,竹三十六簧也。——《说文》。按,管乐也。

    调竽奇声以耳异。——《荀子·正名》

    (2) 又如:竽瑟(竽与瑟);竽籁(指笙和箫)

    英文翻译

    ancient woodwind instru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1 jyu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1 [宝安腔] ji1 [海陆丰腔] ri1 [客英字典] ji1 [梅县腔] j2 [客语拼音字汇] y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羽俱平聲合口三等ĭuyo/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