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

zhú lín de gù shì [ zhu lin de gu shi]
注音 ㄓㄨˊ ㄌ一ㄣˊ ˙ㄉㄜ ㄍㄨˋ ㄕˋ

词语释义

短篇小说。冯文炳作。1925年发表。以竹林为背景,用第一人称手法,描述农家女阿三从童年到结婚几个生活片断,塑造出一个贤惠乖巧的女性形象。作品具有田园般的诗情画意,风格冲淡朴实。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短篇小说。冯文炳(笔名“废名”)作。 写于1924年10月,1925年发表。

竹林的故事的网络释义

竹林的故事

  • 短篇小说。冯文炳(笔名“废名”)作。 写于1924年10月,1925年发表。
  • 汉字详情

    zhú [zhu]
    部首: 624
    笔画: 6
    五笔: TTG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H
    四角: 882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2) 同本义 。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3)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篱);竹皮(笋壳);竹母(带有笋芽的竹鞭);竹工(制造竹器的工匠);竹匠(用竹子编制器具的手工业者);竹席(竹篾编成的铺垫用具);竹笪(粗竹席);竹笠(竹丝或竹蔑编成的笠帽)

    (4) 竹简

    明(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盐铁论》

    (5) 又如:竹刑(记载于竹简上的刑法条文);竹素(古人用以记载文字的竹简与白绢);竹书(古代无纸,在竹简上记事书写)

    (6) 古代八音之一,指箫笛一类竹制乐器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

    匏竹在上。——《礼记·郊特牲》

    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太师》。注:“竹,管箫也。”

    宴酣之乐,非丝竹。——欧阳修《醉翁亭记》

    (7) 又如:竹人(吹奏竹制乐器的乐工);竹肉丝(泛指器乐和声乐);竹笛(竹制管乐器);竹管(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

    (8) 竹林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英文翻译

    bamboo; flute; KangXi radical 118

    方言集汇

    ◎ 粤语:zuk1
    ◎ 客家话:[宝安腔] zuk7 [海陆丰腔] chuk7 [客英字典] chuk7 [陆丰腔] chuk7 [梅县腔] zhuk7 [沙头角腔] zuk7 [东莞腔] zuk7 [台湾四县腔] zuk7 [客语拼音字汇] zu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張六屋三入聲開口三等ţĭuktriuk/tiuk
    lín [lin]
    部首: 420
    笔画: 8
    五笔: SS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DD
    四角: 449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二木。表示树木丛生。本义:丛聚的树木或竹子)

    (2) 同本义

    林,平土有丛木曰林。——《说文》

    野外谓之林。——《尔雅·释地》

    有鹤在林。——《诗·小雅·白华》

    每大林麓。——《周礼·地官·序官·林衡》。注:“竹木生平地曰林。”

    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释名》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晋· 陶潜《桃花源记》

    蔽林间窥之。——《黔之驴》

    (3) 又如:竹木林;山林(有山有树林的地方);深山老林;防护林;林落(树林,丛林);林浪(林琅、琳琅、林郎。丛林);林麓(森林与山脚);林泉(林木与泉石);林错(林中树木交错,形容众多)

    (4) 指野外或退隐的地方

    富贵还乡国,光辉满旧林。——张说《和魏仆射还乡》

    (5) 又如:林木(指山林田野退隐之处);林下人(退隐之人。林,指退隐之地);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6) 泛指人或事物的会聚,汇集处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林府(事物众多之处);林薮(比喻事物聚集的处所)

    (8) 郊外,野外 。如:林坰(郊野。野外称林,林外称垌)

    (9) 林业 。如:农林牧副渔各行各业

    (10) 姓

    形容词

    (1) 众多的样子

    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也。——《白虎通》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柳宗元《贞符》

    (2) 又如:林戈(如林之多。极言其多);林立(如同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竖立着,形容数量很多)

    英文翻译

    forest, grov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lam4
    ◎ 客家话:[东莞腔] lim2 [台湾四县腔] lim2 [梅县腔] lim2 [宝安腔] lim2 [客英字典] lim2 [沙头角腔] lim2 [客语拼音字汇] lim2 [陆丰腔] lim3 [海陆丰腔] lim2
    ◎ 潮州话:lim5(lîm) [澄海]ning5(nî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尋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lĭĕmlim
    de,dí,dì,dī [de,di,di,di]
    部首: 501
    笔画: 8
    五笔: RQYY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API
    四角: 27620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定语后,表示词与词或短语之间的修饰关系 。如:红色的气球;小小的进步

    (2) 用在定语后,表示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领属关系 。如:中国的水稻;农民生活的提高

    (3) 〈代〉附着在词或短语之后,构成“的”字结构,代替所指的人或物。如:卖菜的;吃的

    (4) 助词。“的”字前后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等,连用这样的结构,表示有这样的,有那样的。如:推的推,拉的拉

    (5) 用在谓语动词后面,强调这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谁买的书?;他是昨天进的城;我是在预售处订的票

    (6) 用在两个同类的词或词组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破铜烂铁的,他捡来一大筐

    (7) 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如:这件事儿我是知道的

    (8) 用在两个数量词中间

    (9) 表示相乘。如:这间房子是五米的三米,合十五平方米

    (10) 〈方〉表示相加。如:两个的三个,一共五个

    (11) 同“得”,后面带补语

    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已结坐的满满的了。——《老残游记》

    (12) 同“地”( de)。用在状语后,表示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修饰关系

    (13) 另见 dí;dì

    副词

    (1) 确实;实在

    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秦观《淮海集》

    (2) 又如:的对;的据(真凭实据);的觉(果然;的确);的是(的确是)

    (3) 必定;一定 。如:的决(处决;处斩);的的(特意)

    (4) 另见 de;dì

    名词

    (1) (形声。本作“旳”,从日,勺声。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

    (2) 箭靶的中心目标。如: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3) 鲜明的样子

    朱唇的其(语气词)若丹。——战国楚· 宋玉《神女赋》

    (4) 另见 de,dí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possessive, adjectival suffix

    方言集汇

    ◎ 粤语:d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did5 e4 [沙头角腔] dit7 [宝安腔] dit7 [台湾四县腔] dit7 tak8 tiak8 tit7 [客英字典] dit7 [陆丰腔] dit7 [梅县腔] dit7 [东莞腔] d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tektiek
    [gu]
    部首: 425
    笔画: 9
    五笔: D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ROK
    四角: 486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攴( ),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 同本义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3)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4) 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 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8) 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12) 先,祖先 。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 又如:吐故纳新

    (15) 通“诂”(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形容词

    (1) 原来。旧时的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3) 通“古”( )。时代久远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动词

    (1) 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副词

    (1) 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3) 同“固”,原来,本来

    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4) 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5) 通“胡”( )。何,何故

    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1) 因此,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代词

    〈方〉∶这;那 。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英文翻译

    ancient, old; reason, be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u3
    ◎ 客家话:[梅县腔] gu5 [海陆丰腔] gu5 [东莞腔] gu5 [陆丰腔] gu5 [客英字典] gu5 [沙头角腔] gu5 [客语拼音字汇] gu4 [台湾四县腔] gu5 [宝安腔] g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暮去聲開口一等kukoh/kuh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