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缝掖

zhāng fǔ fèng yè [zhang fu feng ye]
繁体 章甫縫掖
注音 ㄓㄤ ㄈㄨˇ ㄈㄥˋ 一ㄝˋ

词语释义

指儒者或儒家学说。

词语解释

  1. 指儒者或儒家学说。

    《礼记·儒行》:“ 丘 少居 鲁 ,衣缝掖之衣;长居 宋 ,冠章甫之冠。” 明 高启 《送吕山人入道序》:“岂非干戈之际,武夫得志,章甫缝掖之流,不为时之所喜?”亦省作“ 章缝 ”、“ 章逢 ”。 明 张居正 《谢赐貂鼠疏》:“昔 宋祖 开疆重武,远颁介胄之臣;今明主稽古右文,特赐章缝之侣。” 清 钱谦益 《跋憨山大师<大学纲领决疑>》:“大师居 曹溪 ,章逢之士多负笈问道。” 清 顾炎武 《谒夫子庙》诗:“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

引证解释

⒈ 指儒者或儒家学说。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缝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明高启《送吕山人入道序》:“岂非干戈之际,武夫得志,章甫缝掖之流,不为时之所喜?”
亦省作“章缝”、“章逢”。 明张居正《谢赐貂鼠疏》:“昔宋祖开疆重武,远颁介胄之臣;今明主稽古右文,特赐章缝之侣。”
清钱谦益《跋憨山大师<大学纲领决疑>》:“大师居曹溪,章逢之士多负笈问道。”
清顾炎武《谒夫子庙》诗:“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

章甫缝掖的国语词典

章甫,礼冠。缝掖,袖子宽大的衣服。章甫缝掖指儒者的服饰。

章甫缝掖的网络释义

章甫缝掖

  • 章甫缝掖,古文词语,释义:指儒者或儒家学说。出自《礼记·儒行》
  • 汉字详情

    zhāng [zhang]
    部首: 507
    笔画: 11
    五笔: U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AJ
    四角: 00406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良陽開平聲開口三等cjang/tjangtɕĭaŋ
    [fu]
    部首: 526
    笔画: 7
    五笔: GE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JB
    四角: 53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田中有菜苗之形。金文字形,变为从田父声的形声字。本义:苗)

    (2)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用于表字之后

    甫,男子美称也。——《说文》

    保兹天子,生仲山甫。——《诗·大雅·丞民》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 远甫刻。—— 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4) 通“父”( )。对男性长辈的通称,犹父老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所当。——《仪礼·士冠礼》

    忽兹遇众甫,欲彀羞断弦。——宋· 叶适文

    (5) 又如:众甫(各位父老)

    (6) 通“圃”( )。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东有甫草,驾言行狩。——《诗·小雅·车攻》

    副词

    (1) 方才,刚刚

    瑞抚吴甫半岁。——《明史·海瑞传》

    部署甫定而外围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年甫二十;甫愈(刚痊愈);甫至(刚到);甫能(刚刚能)

    (3) 开始,起初 。如:甫当(始终);甫尔(初始)

    形容词

    大的 。如:甫田(大田);甫甫(大而众多的)

    英文翻译

    begin; man, father; great; a distance of ten li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pou2 po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3 [客英字典] pu3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3 [台湾四县腔] pu3 [梅县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宝安腔]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方矩上聲合口三等pĭupyox/piuu
    féng,fèng [feng]
    部首: 332
    笔画: 13
    五笔: XTDP
    五行:
    仓颉: VMYHJ
    四角: 27135

    详细解释

    féng

    动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等有关, 逢声。本义:以针线连缀)

    (2) 同本义

    缝,以针紩衣也。——《说文》

    缝,合也。——《广雅》

    缝齐倍要。——《礼记·玉藻》。注:“紩也。”

    可以缝裳。——《诗·魏风·葛屦》

    临行密密缝。——孟郊《游子吟》

    (3) 又如:缝衣(缝制衣服);缝刺(缝纫与刺绣);缝缉(缝纫);缝织(缝纫编织)

    (4) 补合 。如:缝破补绽(泛指裁制修补之类的针线活);缝紝(泛指缝纫补缀之事);缝绽(缝补破绽)

    (5) 另见 fèng

    fèng

    名词

    (1) 缝合处

    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礼记·檀弓》

    (2) 又如:衣缝;裤缝;缝际(缝合之处)

    (3) 罅隙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缝罅(细小的裂痕,破绽);缝子(缝隙);缝开(裂开)

    (5) 喻言行中出现的漏洞、差错

    他就寻个缝子,参了一本。——《儿女英雄传》

    (6) 另见 féng

    英文翻译

    sew, mend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4

    宋本广韵

    yè,yē [ye]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YWY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YOK
    四角: 500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塞进

    你来把我这边的被掖掖罢。——《红楼梦》

    (2) 又如:把被角掖好

    (3) 藏

    黛玉微微的点头,便掖在袖里。——《红楼梦》

    (4) 插入腰带

    说着,掖上那把刀,迈步出门,往外就走。——《儿女英雄传》

    (5) 另见

    动词

    (1) 用手扶着别人的胳膊

    掖,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从手,夜声。——《说文》

    二礼从国子巡城掖以赴外。——《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余掖杀国子。——《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掖以赴外杀之。

    (2) 又如:掖进(扶持推进)

    (3) 扶助;提携

    故作是诗以诱掖其君也。——《诗·陈风·衡门》序

    (4) 又如:奖掖

    名词

    (1) 胳肢窝。后作“腋”

    掖,一曰臂下也。——《说文》

    衣逢掖之衣。——《礼记·儒行》

    张掖郡。——《汉书·地理志下》。集注引应劭:“张国臂掖,故曰 张掖也。”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史记·商君列传》

    (2) 宫殿正门两旁小门“掖门”的简称

    入未央宫掖门。——《汉书·高后纪》。师古曰:“掖门,非正门而在两旁,若人之臂掖也。”

    (3) 又如:掖门(宫殿正门两旁的边门);掖垣(皇宫的旁垣);掖庭(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掖殿(宫中旁殿)

    (4) 另见

    英文翻译

    support with the arms; stick in, tuck in; fold up

    方言集汇

    ◎ 粤语:jat6 jik6
    ◎ 客家话:[梅县腔] jit8 [海陆丰腔] rit8 ze5 [客英字典] jit8 [台湾四县腔] jit8 je5 [客语拼音字汇] yid6 [宝安腔] ji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羊益昔開入聲開口三等jekjĭɛ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