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稍许
(1) 稍微
引证解释
⒈ 稍微。参见“稍微”。
引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二二章:“‘那是在一个月以前’, 徐芳的声调稍许平静了些。”
稍许的国语词典
些微、一点点。
如:「这件事由你负责,若有稍许差错,唯你是问。」
稍许的网络释义
稍许
稍许的翻译
稍许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āo
名词
(1) (形声。从禾,肖声。本义:禾末)
(2) 同本义
稍,出物有渐也。——《说文》。按,此字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
(3) 又如:稍秣(给牛马吃的草料)
(4) 泛指事物的末端,枝叶 。如:稍芟(指树枝芦荻等塞河之物);稍房(亦作“梢间”、“梢房”。距主房较远的房间);稍瓜(菜瓜)
(5) 俸禄,官吏的薪水
均其稍食。——《周礼·内宰》。注:“吏禄禀也。”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 又如:稍食(月俸,按月而给的廪食);稍饩(月俸,廪食);稍房(堆放稻粮的屋子)
(7) 赌本 。如:翻稍(翻本);稍物(做赌本的财物,金钱);稍长胆壮(赌本足,胆子大);稍挽稍(拿自己的赌资来博取别人的银钱)
(8) 用同“艄”。称船家 。如:稍婆(船家妇女;撑船的女子);稍工(艄公);稍子(艄公;船夫);稍公(撑船的人,掌舵的人)
副词
(1) 逐渐
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史记·秦楚之际月表》
稍,渐也。——《汉书·郊祀志》集注
渐渐,犹稍稍也。——《一切经音义》
吏稍侵辱之。——《汉书·周勃传》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其后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稍杀(渐衰;稍差)
(3) 略微;稍微
稍,稍小也。——《广雅》
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又如:稍姑(稍微,姑且);稍胜一筹;稍息(略微休养生息;略微停止;小憩;歇息一会儿);产品的质量稍差了些,要注意保证质量;这大衣稍长了一点
(5) 表示范围,相当于“只”、“但”
山豁何时断,江平不肯流。稍知花改岸,始验鸟随舟。——杜甫《陪王使君晦日泛江》
(6) 随即,不一会 。如:稍稍(随即,已而)
(7) 表示程度深,相当于“颇”、“甚”
姐姐稍亲文墨,君瑞博通今古。——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动词
用同“捎”。顺带寄、带。如:稍带(携带);稍驮(装载在牲口背上);稍袋(装粮食的口袋)
形容词
(1) 小
凡王之稍事,设荐脯醢。——《周礼·天官·膳夫》
(2) 另见
shà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siau3 [客英字典] sau1 sau5 [沙头角腔] sau1 [东莞腔] siau1 [海陆丰腔] sau1 [梅县腔] sau1 [台湾四县腔] sau1 [宝安腔] sau1 [客语拼音字汇] sau3 se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稍 | 所敎 | 生 | 肴 | 去聲 | 效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ʃau | srauh/shaw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2) 同本义
许,听也。——《说文》。按,听从其言也。
王子许。——《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
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武王伐纣平话》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书·金滕》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其许寡人。——《战国策·魏策》
不可不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
(3) 又如: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同意,承认);许肯(应允);许允(答应)
(4) 同意,赞同
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5) 事先答应给予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把我二姨儿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红楼梦》
(6) 又如:许香愿(对神佛有所祈求时,提出事后给予的某种酬谢);许人(应允与人);许字(许配,许婚,许嫁。都指允婚)
(7) 期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 陆游《书愤》
(8) 又如:许身(立志,自我期许)
(9) 相信
则王许之乎?——《孟子·梁惠王上》。赵岐注:“许,信也。”
(10) 给予;奉献
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史记·剌客列传》
(11) 又如:以身相许;以身许国(许国:为国效命)
名词
(1) 处所,地方
地里又远关山阻,无计奈,谩登楼,空目断,故人何许?——《西厢记诸宫调》
不知何许人。——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古国名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战国初期为楚所灭。一说灭于魏。故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3) 许昌的简称 。如:许都(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称许都。即今河南省许昌县);许洛(许昌、洛阳)
(4) 表示大约的数量
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引之长丈许。——《聊斋志异·促织》
(5) 姓
副词
(1) 或许,可能 。如:他今天没来,许是生病了
数
(2) :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后汉书》
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 吴均《与朱元思书》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代词
(1) 这样,这般
这江南方腊,起义已久,即渐而成,不想弄到许大事业。——《水浒传》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宋· 苏轼《次韵答文与可见寄》
(2) 又如:许些(许多);许大(这样大;偌大;很大);许来大(许大);许大粗(这么大、这么粗)
(3) 何,什么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容赴朔边?——唐· 杜审言《赠苏绾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