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谷防饥

jī gǔ fáng jī [ ji gu fang ji]
繁体 積穀防飢
注音 ㄐ一 ㄍㄨˇ ㄈㄤˊ ㄐ一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储存粮食以防饥荒。现也比喻对可能出现的困难采取预防措施。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敦煌变文集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人家积谷本防饥,养子还徒被老时。”

成语用法

积谷防饥连动式;作宾语;指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引证解释

⒈ 谓储存谷物,以防饥荒。

《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人家积穀本防飢,养子还徒(图)被老时。”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断曹国舅公案传》:“养儿防老从来有,积穀防飢自古闻。”
阮章竞《漳河水》诗:“积谷防饥儿养老,我养孩子不成材!”

积谷防饥的国语词典

积存粮食,以防饥荒。比喻预作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积谷防饥的网络释义

积谷防饥

  • 积谷防饥是汉语成语。
  • 积谷防饥造句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我国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丰收不忘歉收年,积谷防饥,以备不测。
    手上有几个钱了,就那么挥霍,常言说积谷防饥,怎么就不想想以后的日子?
    我们要消除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养子防老积谷防饥”的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失灵,居家养老时常空巢化,养老机构又是供不应求。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中国千年来的传统思想。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在传统的观念里,居家养老模式成为第一代农民工没有选择的选择。
    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多个儿子多份福,二叔,做人谁都没个准儿,斗大蜡烛难照后。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我国的法律也明文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随着“421”家庭的越来越普及,传统观念渐渐淡化。
    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已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
    然而,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已在人们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
    积谷防饥,养子防老,老龄化的社会,一大群留守老人,守在空巢里,孤独清冷地盼望儿女归来探望自己,可是放飞的风筝已经难回收。
    还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家庭保障模式,将孩子当做养老的重要保障。
    记得老爸给我们讲过《增广贤文》,里头有一句叫“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觉悟,“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一种承袭。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亘古不变的道理,这便是这个封建残余思想下的农村思想。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大抵就是如此吧!夏末跑到明宇大厦楼下的时候,保安看他冒冒失失的往里冲,慌忙把他拦下。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和经验之谈。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是中国传统的生活观念,延续几千年来,在一些老百姓心中依然根深蒂固。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

    汉字详情

    [ji]
    部首: 505
    笔画: 10
    五笔: T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RC
    四角: 2698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禾,责声。从“禾”,表示与农作物有关。本义:堆积谷物)

    (2) 同本义

    积,聚也。——《说文》。按,禾谷之聚曰积。

    令野修道委积。——《周礼·大司徒》。注:“少曰委,多曰积。”

    掌邦之委积。——《周礼·遗人》。疏:“三十里言委,五十里言积。”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盐铁论·错币》

    (3) 又如:积谷(存积米谷以备灾荒);积居(聚积;囤积);积仓(贮存谷物的粮仓)

    (4) 累积;堆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能从山里兴起,即指积土成山能使气侯发生变化而兴风作雨。兴,起,产生。焉,于是,从这里。)——《荀子·劝学》

    积水成渊。

    积薪其中。——《聊斋志异·狼三则》

    转视积薪后。

    大风扬积雪。——清· 姚鼐《登泰山记》

    积善成德。——《荀子·劝学》

    能已积热。——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祖父积子孙弃者。——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又如:积石(堆聚的石头);积委(累聚,储存);积威(累积而成的威势);积重(财物的累聚、蓄积);积气(积聚的气)

    (6) 蕴积,积蓄

    商贾以币之变多积货逐利。——《史记·平准书》

    乃积乃仓。——《诗·大雅·公刘》

    (7) 如:积中(蕴积于心中);积伐(蕴蓄才能并自我夸耀);积志(蓄志,夙愿)

    (8) 滞留

    天道运而无所积。——《庄子·无道》

    (9) 又如:积污(积滞污秽);积塞(积滞堵塞);积抱(郁积的怀抱);积忿(忿恨郁积于心);积怒

    (10) 累计

    积于今。(算到现在。积,累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名词

    (1) 指贮积起来的钱物等

    主国五积。——《周礼·司仪》

    共其牢礼积膳之牛。——《周礼·牢人》

    居则具一日之积。——《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刍米禾薪。”

    完者,使守积。——《汉书·刑法志》

    士卒死伤如积。——司马迁《报任安书》

    畜积足恃。(积,动词用作名词,积蓄的东西。蓄同积。)——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积陈(蓄积陈粮);积滞(滞积的水流);积实(指谷粟财货等);积委(指积贮的财物);积苏(聚积的柴草)

    (3) 中医指儿童消化不良的病 。如:积痞(中医名词。指体腔内可以摸得到的硬块);这孩子有积了;奶积

    (4) 乘积的简称,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或量相乘所得出的数或量 。如:求积

    (5) 通“襀”。衣裙的褶子

    襞积褰绉,纡徐委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美襞积以酷烈兮,允麈邈而难。——《文选·张衡·思玄赋》

    (6) 通“绩”。功劳

    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荀子·礼论》

    考积幽穷。——《汉·北海相景君碑》

    形容词

    (1) 长久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

    (2) 又如:积日累岁(形容时间长久);积祖(祖祖辈辈;一贯);积世(累世,历代);积雨(久雨)

    (3) 习惯的;积久渐成的

    常俗生于积习。——汉· 蔡邕《述行赋》

    (4) 又如:积窃(惯偷);积贼(惯偷);积悃(久积的诚挚之心);积赌(长期赌博;老赌客)

    英文翻译

    accumulate, store up, amas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潮州话:zêh4

    宋本广韵

    gǔ,yù [gu,yu]
    部首: 705
    笔画: 7
    五笔: WW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COR
    四角: 80608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刚从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脉;下面象谷口。“谷”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两山之间狭长而有出口的低地,往往包含一个流域)

    (2) 同本义

    水注谿曰谷。——《尔雅·释水》

    无障谷。——《公羊传·僖公三年》

    川谷径复。——《楚辞·招魂》

    含谿怀谷。——《文选·左思·蜀都赋》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向斜谷;裂谷;山谷;河谷;峡谷;幽谷;谷口(两山之间的入口);谷水(山谷的水)

    (4) 两山之间的水流

    泉出通川为谷。——《说文》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 济。—— 清· 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十四

    (5) 又如:谷饮(汲谷水而饮);谷泉(山谷间所出的泉水)

    (6) 泛指水流

    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墨子》

    (7) 水流会聚的地方 。如:谷王(江海的别名。以其能容百谷之水,故称)

    (8) 井中容水之处 。如:谷鲋(指井中蛤蟆)

    (9) 中医学名词 。如:谷谿(肢体肌肉之间相互接触的缝隙或凹陷部位,为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谷道(指直肠到肛门的一部分;肛门)

    (10) 古代道家用语 。如:谷牝(犹谷神)

    (11) 通“穀。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如:谷董羹(一种杂煮的饮食);五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百谷(粮食的总称)

    (12) 通“鞫”。困穷 。引申为困境

    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诗·大雅·桑柔》

    (13) 又如:进退维谷(形容处境非常困难)

    (14) 姓。如:谷那(复姓)

    名词

    (1) 谷类植物或粮食作物的总称

    穀,百谷之总名。从禾,穀声。——《说文》。百谷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

    五至,以谷俱来。——《书·太古誓》。郑注:“盖牟麦也。”

    亟(同“急”)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豳风·七月》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颜仁郁《农家》

    (2) 又如:五谷;谷田;谷人(农夫);谷入(禾稼的收获);谷土(耕地);谷芒(禾谷的芒刺);谷道(古代方士不吃五谷,以求长生不老的道术)

    (3) 粟的北方俗称 。如:谷草

    (4) 即稻谷。未脱壳的水稻的子实

    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谷三块。——《多收了三五斗》

    (5) 另见

    (1) ——“吐谷浑”( Tǔyùhún):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名

    (2) 另见

    英文翻译

    valley, gorge, rav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uk1 j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k7 [陆丰腔] guk7 [沙头角腔] guk7 [宝安腔] guk7 [台湾四县腔] guk7 [梅县腔] guk8 [客英字典] kwuk7 [客语拼音字汇] gug5 [东莞腔] g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禄屋一入聲開口一等kukkuk
    fáng [fang]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BY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LYHS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2) 同本义

    防,堤也。——《说文》

    以防止水。——《周礼·稻人》

    町原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祭防与水庸。——《礼记·郊特性》

    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管子·度地》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又如:防隅(水防山隅);沟防;堤防

    (3) 要塞;关防 。如:钜防(防门);边防;防秋(秋季的边防)

    (4) 地名

    (5)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6)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城县东北

    (7) 春秋宋地,后属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

    (8) 通“房”。住室

    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史记·武帝本纪》

    筑宫其上,名曰宣防。——《汉书·沟洫志》

    (9) 姓

    动词

    (1) 筑堤

    善防者水淫之。——《周礼·考工记》

    (2) 防止;防备

    不防川。——《国语·周语》。注:“障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防强盗;防雨;防辅(防止和辅导);防侍(防备侍卫);防患(防止祸患)

    (4) 防守;防御;防卫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 杜甫《兵车行》

    昼夜防拒,凡八十余日,城再崩再完,卒得不陷。——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

    (5) 又如:防拒(防卫抵御);防把(防御把守);防戍(防守边境);防营(防守地方的军队);防塞(防卫堵绝)

    (6) 堵塞 。如:防微杜渐(坏事在隐微、缓慢的产生时,就要加以预防、堵塞);防芽遏萌(在不良事物刚萌芽时加以防堵)

    (7) 遮蔽 。如:防露(遮蔽雾露的侵袭)

    英文翻译

    defend; prevent; embank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ong2 [客语拼音字汇] fong2 [沙头角腔] fong2 [东莞腔] fong2 [陆丰腔] fong3 [宝安腔] fong2 [台湾四县腔] fong2 [客英字典] fong2 [梅县腔] f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byang/bvangbʰĭwaŋ
    [ji]
    部首: 328
    笔画: 5
    五笔: QNMN
    姓名学:
    仓颉: NVHN
    四角: 27710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食,幾( )声。本义:荒年,五谷无收)

    (2) 同本义

    饑,谷不熟为饑。——《说文》

    五谷不熟谓之饥。——《墨子·七患》

    降丧饥馑。——《诗·小雅·雨无止》

    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凶年饥发,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孟子·梁惠王下》

    四时不出,天下大饥。——《淮南子·天文》

    今山东饥馑,人庶相食。——《汉书·翼奉传》

    (3) 又如:饥荒;饥馁(饥饿);饥时得一口(紧要处得人救济,恩德深厚);饥氓(逃荒的人);饥岁(荒年)

    (4) 通“飢”。吃不饱,饿

    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淮南子·说山训》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风雨霜露饥寒颠踣。——清· 洪亮吉《治平篇》

    (5) 姓

    (“飢”与“饑”的区别在于,“飢”指肚子饿,“饑”指饥荒。在先秦不相混同,到后来才逐渐通用。“飢”、“饑”现在均简化为“饥”)

    动词

    (1) 吃不饱

    飢,饿也。从食,几声。——《说文》

    可以乐饥。——《诗·陈风·衡门》。笺:“饥者,不足于食也.”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操军兼以饥疫。——《资治通鉴》

    (2) 又如:饥火(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饥殍(饿死的人。同饿莩);饥驱(为饥饿所迫,出外奔波谋生);饥火中烧(饥饿难忍。如火烧于腹中)

    (3) 通“饑”。荒年,五谷无收

    饥岁之春。——《韩非子·五蠹》

    比年不登,人用饥匮。——《后汉书·张奋传》

    (4) 古国名

    西伯伐 饥国,灭之。——《史记·殷本纪》

    (5) 姓

    英文翻译

    hunger, starving; hungry; a famine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 潮州话:g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