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ㄕㄨˊ ㄕㄨˊ
词语释义
秫秫
(1) 〈方〉指高粱
英
词语解释
北方称高粱之有黏性者。
借指娈童。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这 花弧 倒生得好箇模样儿,倒不像箇长官,倒是箇秫秫,明日倒好拿来应应极。”
引证解释
⒈ 北方称高粱之有黏性者。
⒉ 借指娈童。
引明徐渭《雌木兰》第一出:“这花弧倒生得好箇模样儿,倒不像箇长官,倒是箇秫秫,明日倒好拿来应应极。”
秫秫的国语词典
北方人称黏性高的高粱。
秫秫的网络释义
秫秫
秫秫造句
铁青色的羽翼张开,在风中秫秫闪动,时而长鸣一声,低头俯冲,时而侧翼逆气流上升飞举。
草丛秫秫响过后,一男一女跑了出来,我晕!这是什么衣服,男的中山装,女的是那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种学生装,还剪个学生头。
月黑风高杀人夜,檀香屋中会佳人,本少爷刚刚在门口就听到里面嘘嘘秫秫,早就知道郡主起身了,哈哈,果然没有猜错哦。
在寒冷的夜晚也许不再会秫秫发抖。
看破直指红尘,秫秫相克,纵狂游天下。
沉闷的声音再次响了起来,那由粗壮的木梁支撑,上面搭架数块宽大又沉重的大理石屋顶正在秫秫发抖,石沫和碎屑纷纷洒落,正发出沉重不堪的嘶吼。
只是不了解还好,一了解,他的背后冷汗秫秫的落下,头皮发麻,大气也不敢喘一下。
这时,祭台前,浩月皇正顶着寒风,跪在高大武神雕像前的雪地里,身体可能是因为天气太冷,也可能是因为跪的时间过长而秫秫发抖。
菜摊,蒋江黔像个看见猫的老鼠那样钻到最里面一个放着南瓜的菜摊下面,屁股露在外面,秫秫发抖。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古文术,加禾。本义:谷物之有粘性者。也指不粘者)
(2) 同本义
秫,稷之黏者也。——《说文》
稻黍秫稷粟麻秔。——《急就篇》
染羽以朱湛丹秫。盖有赤白二种。今北地谓高粱之粘者为秫,秫亦胡秫。——《考工记·钟氏》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
(3) 又如:秫田(种植黏粟之田);秫酒(用秫酿成的酒);秫蘖(制酒用的糯黍与曲);秫稻(即糯稻);秫谷(黍米);秫黍(高粱)
(4) 通“鉥”。长针
黑齿雕题,鳀冠秫缝。——《战国策·赵策》
英文翻译
glutinous variety of millet
方言集汇
◎ 粤语:seot6
◎ 客家话:[陆丰腔] sut8 [客英字典] shut8 sut8 [台湾四县腔] sut8 sut8 [东莞腔] sut8 [沙头角腔] sut8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海陆丰腔] sut8 shut8
◎ 客家话:[陆丰腔] sut8 [客英字典] shut8 sut8 [台湾四县腔] sut8 sut8 [东莞腔] sut8 [沙头角腔] sut8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海陆丰腔] sut8 shu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六術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術 | 食聿 | 船 | 術 | 入聲 | 質 | 合口三等 | 臻 | 諄 | dʑʰĭuĕt | zsjyt/djvi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从古文术,加禾。本义:谷物之有粘性者。也指不粘者)
(2) 同本义
秫,稷之黏者也。——《说文》
稻黍秫稷粟麻秔。——《急就篇》
染羽以朱湛丹秫。盖有赤白二种。今北地谓高粱之粘者为秫,秫亦胡秫。——《考工记·钟氏》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渊明《和郭主簿》
(3) 又如:秫田(种植黏粟之田);秫酒(用秫酿成的酒);秫蘖(制酒用的糯黍与曲);秫稻(即糯稻);秫谷(黍米);秫黍(高粱)
(4) 通“鉥”。长针
黑齿雕题,鳀冠秫缝。——《战国策·赵策》
英文翻译
glutinous variety of millet
方言集汇
◎ 粤语:seot6
◎ 客家话:[陆丰腔] sut8 [客英字典] shut8 sut8 [台湾四县腔] sut8 sut8 [东莞腔] sut8 [沙头角腔] sut8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海陆丰腔] sut8 shut8
◎ 客家话:[陆丰腔] sut8 [客英字典] shut8 sut8 [台湾四县腔] sut8 sut8 [东莞腔] sut8 [沙头角腔] sut8 [客语拼音字汇] sud6 [海陆丰腔] sut8 shu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六術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術 | 食聿 | 船 | 術 | 入聲 | 質 | 合口三等 | 臻 | 諄 | dʑʰĭuĕt | zsjyt/djv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