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科目
1. 学术等按不同性质划分的类别。
2. 学校教学中指课程名目。
3. 古代分科取士的名目,始自隋唐。
4. 会计账目。
词语解释
法规、学术、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
《旧唐书·李峤传》:“窃见 垂拱 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餘条……今之所察,但準 汉 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邹韬奋 《经历》二:“后来进了小学,最怕的科目便是算学。” 丁玲 《母亲》:“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总有十几门。”
指 唐 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唐 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 宋 陈亮 《谢教授墓志铭》:“国家以科目取士,以格法而进退之,权奇磊瑰者固於今世无所合,虽復小合,旋亦弃去。”《明史·选举志一》:“ 明 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科目》:“ 唐 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 开元 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詔曰制举……见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谓之科目。”
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宋 陈亮 《送吴久成序》:“少以气自豪,出手取科目,随輒得之。” 明 宋濂 《汪文节神道碑》:“忠孝大节,揆古无让,於今无媿,可谓不负於科目矣。” 清 金人瑞 《春感》诗之四:“半生科目沉山外,今日 长安 指日边。”
指科目人。
元 刘壎 《补史十忠诗·枢密闽广宣抚史陈公》:“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太守姓 雷 ……年纪六十多岁,是个老科目。”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李文贞公 光地 以 直 抚入相, 桐城 方侍郎 苞 叩之曰:‘自入国朝,科目躋兹位者凡几?’”
引证解释
⒈ 法规、学术、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
引《旧唐书·李峤传》:“窃见垂拱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餘条……今之所察,但準汉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邹韬奋《经历》二:“后来进了小学,最怕的科目便是算学。”
丁玲《母亲》:“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总有十几门。”
⒉ 指唐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
引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唐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
宋陈亮《谢教授墓志铭》:“国家以科目取士,以格法而进退之,权奇磊瑰者固於今世无所合,虽復小合,旋亦弃去。”
《明史·选举志一》:“明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清顾炎武《日知录·科目》:“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詔曰制举……见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谓之科目。”
⒊ 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引宋陈亮《送吴久成序》:“少以气自豪,出手取科目,随輒得之。”
明宋濂《汪文节神道碑》:“忠孝大节,揆古无让,於今无媿,可谓不负於科目矣。”
清金人瑞《春感》诗之四:“半生科目沉山外,今日长安指日边。”
⒋ 指科目人。
引元刘壎《补史十忠诗·枢密闽广宣抚史陈公》:“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
《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太守姓雷 ……年纪六十多岁,是个老科目。”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李文贞公光地以直抚入相, 桐城方侍郎苞叩之曰:‘自入国朝,科目躋兹位者凡几?’”
科目的国语词典
隋唐时分科取士的名目。如秀才、明经、进士等;而明经又有五经、三经、二经等区分。后沿用为科举的通称。
科目的网络释义
科目
科目的翻译
近义词
科目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
(2) 同本义
科,程也。——《说文》
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
与此同科。——《论衡·幸偶》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
(3) 又如:科品(种类;等级);科荣(科第荣华);科爵(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4) 法令;刑律
三仪同科。——《太玄·玄离》。注:“法也。”
从水之科满。——《太玄·从》。注:“法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科防互设(条律禁令交相设置);科文(法令条文);科令(法令;律条);科戒(修道的戒律、法规)
(6) 科举考试的科目或等第
设程试之科,重金爵之赏。——韦昭《博奕论》
(7) 又如:科分(科举中式之年份);科甲出身(由科举及第而取得入仕的资格);科法(科举取士之法);科贡(泛指科举)
(8) 条款;段落
科条既备。——《战国策·秦策》
(9) 又如:科段(指文章的段落或部分);科条(科目,项目;条例;谓分类整理成条款、纲目)
(10) 法式;规制 。如:科式(法式。指宗教仪式);科制(制度;程式)
(11) 课程或业务的分类 。如:文科;工科;理科;科本(课本,教科书)
(12) 官署或机关中按工作性质分设的部门 。如:科研所(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科业(指行业中的某一部门);科道(指科道两衙门)
(13) 指科斗文字。我国古代字体之一。以其笔划头圆大、尾细长、状似蝌蚪而得名 。如:科斗文(科斗文字);科斗字(科斗文字);科斗书(科斗文字);科斗籍(古文经籍)
(14) 传统戏剧角色的动作
鼓三通,锣三下科。——《窦娥冤》
(15) 又如:打科;笑科
(16) 草丛 。如:科生(丛生);科藤(藤的一种。可以作杖、编席、制绳索)
(17) 通“窠”。坎;坑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
盈科而后进。——《孟子·离娄下》
(18) 又如:科子(坑子);科臼(窠臼);科雉(刚出窠之雉;幼雉)
动词
(1) 审理狱讼;判刑 。如:科罪(判处罪刑,依律断罪);科半(指依刑律减半判罪);科决(审理判决);科案(审理查究案件)
(2) 考较;查核 。如:科计(估量;计算);科校(稽核);科问(查问)
(3) 课税,征税
假此科敛丁口。——《聊斋志异》
(4) 又如:科派(摊派);科差(向官府缴纳的捐税和承担的差役);科敛(聚敛,收取财物)
(5) 谓参加科举考试 。如:科甲(旧时指科举);科进(通过科考取得进士出身);科诏(指关于科举的诏令)
(6) 修剪枝蔓;芟除芜秽 。如:科柏(修剪柏树。祭扫灵墓);科斧(蚕桑工具之一种。用以砍除桑树繁枝)
形容词
空虚
其于木也,为科上槁。——《易·说卦》。孔颖达疏:“科,空也。阴在内为空。木即空中者,上必枯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o1 [陆丰腔] ko1 [梅县腔] ko1 [沙头角腔] ko1 [东莞腔] ko1 [台湾四县腔] ko1 [客语拼音字汇] ko1 [海陆丰腔] ko1 [宝安腔] k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科 | 苦禾 | 溪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果 | 戈 | kʰuɑ | khua/qua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后序》
动词
(1) 观看,注视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uk7 muk8 [客英字典] muk7 muk8 [台湾四县腔] muk7 muk8 [东莞腔] muk7 [陆丰腔] muk7 [梅县腔] muk8 muk7 [沙头角腔] muk7 [宝安腔] muk7 | muk8 [客语拼音字汇] mug5 mug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目 | 莫六 | 明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miuk | mĭu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