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
词语释义
神经衰弱
(1) 神经系统机能失调的病,多由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引起,症状是头疼、耳鸣、健忘、失眠、容易激动或疲劳等
词语解释
一种神经活动机能失调的病,多由精神过度紧张引起。大多数病人有头昏、脑胀、焦虑、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因为过于躐等躁进的缘故,在一高豫科一年毕业之后,我竟得了剧度的神经衰弱症。”
以喻心理脆弱。
茅盾 《夜读偶记》三:“为的在‘衰世’,统治者没有自信心,神经衰弱而过敏,不敢再听那些反抗的声音了。”
引证解释
⒈ 一种神经活动机能失调的病,多由精神过度紧张引起。大多数病人有头昏、脑胀、焦虑、失眠、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引郭沫若《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因为过于躐等躁进的缘故,在一高豫科一年毕业之后,我竟得了剧度的神经衰弱症。”
⒉ 以喻心理脆弱。
引茅盾《夜读偶记》三:“为的在‘衰世’,统治者没有自信心,神经衰弱而过敏,不敢再听那些反抗的声音了。”
神经衰弱的国语词典
病名。一种轻度机能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会呈现疲劳、衰弱、注意力不集中、全身酸痛、四肢无力、头昏眼花等症状。
神经衰弱的网络释义
神经衰弱 科普中国
神经衰弱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jīng
名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2) 同本义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动词
(1) 治理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形容词
(1) 正常;经常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
动词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如:经纱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cuī
名词
(1) 古代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共丧衰亦如之。——《周礼·天官·内司服》
无衰麻之服。——《荀子·礼论》
子墨衰緻, 梁弘御戎, 莱驹为右。——《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衰衣(衰服。古代的丧服);衰杖(居丧用的麻緻与哭丧棒);衰冠(丧服,衰衣丧冠)
(3) 下,从上到下的次序 。如:衰杀(等差);衰构(分门别类构拟文辞)
动词
(1) 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如:衰分(古代数学名词。谓从大渐差而小);衰序(衰次。按一定比数递减的次序);衰征(衰政。视土地之差等以征税)
(2) 减少 。如:衰少(减少);衰乏(减少缺乏)
(3) 另见
shuāi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冄(
)。“冄”象草毛茸茸的样子。是“蓑衣”的“蓑”的本字。( )本义:蓑衣。)(2) 力量减退,衰落,没落。与“盛”相对
衰则气复反入。——《素问·疟论》。注:“谓病衰退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衰末(衰落微末);衰旺(衰落与旺盛);衰季(衰微末世);衰废(衰败颓废);衰宗(殁落残败的宗族);衰门(寒门);衰薄(颓废浇薄。多指道德风尚)
(4) 减少;削弱
其周德之衰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小也。”
昔周道衰微。——《谷梁传序》。疏:“谓衰弱陵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辞·屈原·涉江》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赵策》
(5) 又如:风势渐衰;衰颓(衰败);衰止(衰减而止息);衰乏(衰退疲乏);衰色(指姿色衰减的女子)
(6) 枯萎;凋谢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唐· 白居易《惜牡丹花》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雨洒江天》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乐府诗辞·长歌行》
(7) 又如:衰红(凋谢的花);衰条(枯枝);衰黄(枯黄)
形容词
(1) 衰老
年衰志悯。——《淮南子·主术》。注:“老也。”
人之老也形盖衰。——《吕氏春秋·去宥》。注:“肌肤消也。”
而臣衰,窃爱怜之。——《战国策·战策》
其无宿根者,即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衰颜(衰老的容颜);衰暮(老年;晚年);衰冗(衰老冗废);衰年(衰老之年);衰枯(衰老干枯);衰耄(衰老;年老糊涂)
(3) 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剑南诗稿》
(4) 又如:衰白(人老时鬓发疏落变白);衰鬓(年老而疏白的鬓发。多指暮年)
(5) 衰弱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6) 又如:衰癃(衰弱多病);衰迈(衰弱老迈);衰困(衰弱困顿);衰窿(衰弱抱病)
(7) 懈怠
年既老而不衰。——《楚辞·涉江》。注:“懈也。”
(8) 又如:衰葸(懈怠畏惧);衰惰(怠惰);衰堕(懈怠)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oi1 sui1 [沙头角腔] soi1 [陆丰腔] soi1 [台湾四县腔] soi1 sui1 [梅县腔] soi1 sui1 [海陆丰腔] soi1 sui1 [东莞腔] soi1 so1 [客语拼音字汇] soi1 [宝安腔] so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衰 | 楚危 | 初 | 支B合 | 平聲 | 支 | 合口三等 | 支B | 止 | chrye/chwe | ʧʰĭwe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
)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2)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说文》
栋桡,本末弱也。——《易·大过》
颉遇王子弱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志弱而事强。——《淮南子·原道》
辅隙者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众散为弱。——《左传·哀公十年》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商君书·错法》
两争曰弱。——《周书·武顺》
然操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弱者道之用。——《老子》
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陶潜《游斜川》
(3) 又如:弱植(软弱无能,无法扶植);弱道(道家语。柔弱之道);弱人(势弱之人);弱湍(舒缓的流水);弱力(力量单薄;能力不强的人);弱才(才能平庸低下);弱孤(力孤力弱);弱门(胆小之人)
(4) 纤柔;软弱
苗其弱也欲孤。——《吕氏春秋·辨士》
弱柳青槐拂地垂。——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
(5) 又如:弱约(柔弱美好);弱骨(骨柔软;伶仃瘦骨);弱劣(软弱无力);弱愿(柔顺善良);弱蒂(细弱的叶柄或花蒂);弱腕(微细的手腕);弱藻(柔弱的水草)
(6) 虚弱;瘦弱
小人弱息,当得一子。——《南史·周盘龙传》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红楼梦》
(7) 又如:弱甲(老弱之兵);弱疾(身体瘦弱的疾病);弱息(柔弱的女子)
(8) 年幼,年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9) 又如:弱笄(未成年的少女);弱丧(年少时丧失故居);弱岁(少年,弱冠的年龄);弱年(幼年);弱口(人口中之幼小者);弱年(年少;弱冠之年);弱辰(幼年);弱弟(幼弟)
(10) 小 。如:弱门(小户);弱湍(微小的激流)
(11) 不足,略少
黄道日之所行也,…与赤道交于角五少弱。——《晋书》
(12) 坏
有些儿好弱,你根柢不舍!——《西厢记诸宫调》
名词
年少的人 。如:弱息(子女;孩子)
动词
(1) 衰败
姜族弱矣,而 妫将始昌。——《左传·昭公三年》
(2) 丧失
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左传》
(3) 减少
不弱兵,欲攻齐。——《战国策》
(4) 削弱
专祸楚国,弱寡王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汉· 贾谊《过秦论上》
(5) 又如:弱寡(削弱孤立);弱敌(削弱敌人)
(6) 侵害
鲁为 齐弱久矣。—— 宋· 苏轼《论孔子》
(7) 败
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韩非子》
(8) 惧怕
别人弱他官府,我却不弱他。——《古今小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ok8 [客英字典] ngiok8 [东莞腔] ngiok8 [梅县腔] niok8 [陆丰腔] gnio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og6 ngiog6 [沙头角腔] ngiok8 [宝安腔] ngiok8 [台湾四县腔] ngiok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若 | 而灼 | 日 | 藥開 | 入聲 | 藥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nʑĭak | njak/r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