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以须

mó lì yǐ xū [ mo li yi xu]
繁体 磨礪以須
注音 ㄇㄛˊ ㄌ一ˋ 一ˇ ㄒㄨ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预先做好准备,等待行动。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二年》:“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

成语辨析

以;不能写作“已”。

成语用法

磨砺以须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做好等待的准备。

引证解释

⒈ 见“磨厉以须”。

磨砺以须的国语词典

比喻预先做好准备,等待行动。参见「摩厉以须」条。

磨砺以须的网络释义

磨砺以须

  • 磨砺以须( mó lì yǐ xū), 磨快刀子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
  • 磨砺以须造句

    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磨砺以须,随时准备着抵御强敌。
    其课徒,以为绘画一事,仅须目视心悟,而於辞章则必磨砺以须,谆谆以教,非数十年不足成斫轮老手。
    人民解放军磨砺以须,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阴谋。
    他最后强调: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提供短期培训以保证所有员工对于未来的成功磨砺以须,严阵以待。
    今日磨砺以须,只待明天及锋而试!
    “磨砺以须,俟他日精忠报国;蹉跎岁月,问何时养育国民。
    面对日益爆发式增长的网购市场,安婕妤磨砺以须,并开始发力涉足网上销售。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汉字详情

    mó,mò [mo]
    部首: 517
    笔画: 16
    五笔: YSSD
    五行:
    仓颉: ICMR
    四角: 0026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石,麻声。本义:磨治石器)

    (2) 同本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切磋琢磨,乃成宝器。——《论衡·量知》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论语·阳货》

    (3) 又如:切磋琢磨(加工骨称“切”,加工象牙称“磋”,加工玉称“琢”,加工石称“磨”);磨渲(磨治);磨拭(琢磨);磨琢(犹琢磨);磨斫(雕琢;雕饰)

    (4) 用磨料磨物体使光滑、锋利或达到其他目的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木兰诗》

    (5) 又如:磨镜石(传说 轩辕氏铸镜时用以磨镜的石头);磨刀雨(即磨刀水);磨刀水(旧指农历五月十三日所下的雨);磨刀霍霍(磨刀声);磨袭砥砺(四种质地和颜色不同的磨石)

    (6) 磨擦 。如:磨拳擦掌(形容斗志昂扬,跃跃欲试的样子);磨牙吮血(磨利牙齿,吮吸鲜血);磨沙(指沙入蚌壳,与蚌肉相摩擦)

    (7) 磨炼

    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韩愈《石鼓歌》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8) 又如:磨涅(磨砺熏染,经得起考验);磨厉(磨练);磨揉(磨练);磨盾(犹磨练)

    (9) 研讨;观摩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荀子·大略》

    (10) 又如:磨切(切磋;探讨);磨究(研讨究竟);磨砻(切磋;磨练);磨砻浸灌(切磋浸染);磨砻镌切(磨砺切磋)

    (11) 折磨 。如:磨问(仔细审讯盘问);磨折(折磨;磨难;挫折);磨害(折磨伤害);磨障(折磨阻碍)

    (12) 拖延 。如:磨驼(磨蹭);磨菇(亦作“磨古”。拖延;纠缠)

    (13) 纠缠 。如:磨它子(故意纠缠磨时间);磨劲(纠缠的劲头);磨搅讹绷(纠缠捣乱,欺骗讹诈)

    (14) 通“摩” 。如:磨捋(抚摩);磨娑(抚摩);磨弄(抚摩;把玩)

    (15) 磨灭;泯灭

    人生一世,其久几何,吾立子名,百世不磨。——唐· 韩愈《送穷文》

    (16) 转;移 。如:磨转(耐心劝说使转变)

    (17) 挥;摇 。如:磨动(摇动);磨旗(舞动旗帜,用以传递信息);磨旗擂鼓(摇旗击鼓)

    名词

    (1) 磨刀石 。如: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2) 磨难;灾难 。如:磨障(磨难障碍);磨隔(磨难)

    (3) 另见

    名词

    (1) 磨子

    以磨碎物亦曰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作牛便推磨。——王安石《拟寒山拾得》

    (2) 又如:磨石(研碎粮食的石制工具);磨心(石磨中心);磨牛(转磨之牛。比喻愚鲁);磨室(即磨坊);电磨;水磨

    动词

    (1) 用磨碎物 。如:磨研(用石磨研碎);磨博士(以磨粉为业的人)

    (2) 转移;掉转 。如:磨子兵(谓到处流转而人数很少的军队);磨兑(兑换);磨趄子(方言。打转)

    (3) 晃动;摇动 。如:磨动(挥动;摇动)

    (4) 碾轧土地

    我们耕田磨地的女子,对个皮鞋托托响、油头油脸的香港人全不合适。——陈残云《香飘四季》

    (5) 〈方〉∶拉,指拉下脸子 。如:实在脸上磨不开

    (6) 另见

    英文翻译

    grind; polish; rub; wear out; a millstone

    方言集汇

    ◎ 粤语:mo4 mo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mo2 mo5 [宝安腔] mo3 | mo2 [台湾四县腔] mo5 mo2 no2 [客英字典] mo2 mo5 mo3 [海陆丰腔] mo6 mo2 no2 [东莞腔] mo2 mo3 [陆丰腔] mo6 mo3 [梅县腔] mo1 mo2 mo5 no2 [客语拼音字汇] mo2 mo4 [梅县腔] mo6
    ◎ 潮州话:bhua5 ,mo7 [潮州、饶平]bho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八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莫婆戈一合平聲合口一等muamuɑ
    [li]
    部首: 517
    笔画: 10
    五笔: DDDN
    五行:
    仓颉: MRMMS
    四角: 11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石,厉声。本义:粗磨刀石) 同本义

    阴山多砺石。——《山海经·中山经》

    刀砺。——《礼记·内则》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 又如:砺石(可作磨刀石和石磨的一种粗石;泛指粗石);砺砥(磨刀石)

    动词

    (1) 引申为磨

    胜自砺剑。——《史记·伍子胥列传》

    (2) 又如:砺剑(磨剑);砺砥(磨刀石);砺戈秣马(磨戈喂马);砺兵(磨快兵器)

    (3) 钻研;磨炼

    纪僧珍砥节砺行,终始无瑕。——《史通·品藻》

    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文心雕龙·养气》

    (4) 又如;砺淬(刻苦磨炼);砺志(励志;锐意)

    英文翻译

    whetstone; sharpen

    方言集汇

    ◎ 粤语:lai6
    ◎ 潮州话:li6

    宋本广韵

    [yi]
    部首: 220
    笔画: 4
    五笔: NYWY
    五行: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VIO
    四角: 287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

    (1) 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

    介词

    (1) 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1) 为 。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英文翻译

    by means of; thereby, therefore; consider as; in order to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jyu5
    ◎ 客家话:[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海陆丰腔] ri1 ri5 [陆丰腔] ji1 [沙头角腔] ji1 [台湾四县腔] ji1 ji5 [东莞腔] j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己上聲開口三等jĭəjix/jiio
    [xu]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E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HMBO
    四角: 2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头,彡( 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must, have to, necessar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