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颡

duì sǎng [ dui sang]
繁体 碓顙
注音 ㄉㄨㄟˋ ㄙㄤˇ

词语释义

形如碓的高额头。

词语解释

  1. 形如碓的高额头。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专诸 者, 堂邑 人也。 伍胥 之亡 楚 如 吴 时,遇之於途……因相其貌,碓顙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戾於从难。”《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见一壮士,碓顙而深目,状如饿虎,声若巨雷。”

引证解释

⒈ 形如碓的高额头。 汉赵晔《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专诸者, 堂邑人也。

伍胥之亡楚如吴时,遇之於途……因相其貌,碓顙而深目,虎膺而熊背,戾於从难。”
《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见一壮士,碓顙而深目,状如饿虎,声若巨雷。”

碓颡的网络释义

碓颡

  • 碓颡,汉语词汇,意思是形如碓的高额头,出自《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 汉字详情

    duì [dui]
    部首: 517
    笔画: 13
    五笔: DWYG
    五行:
    仓颉: MROG
    四角: 10615

    详细解释

    名词

    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落下时砸在石臼中,去掉稻谷的皮

    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新论》

    动词

    舂, 捣 。如:碓米(舂米)

    英文翻译

    pestle

    方言集汇

    ◎ 粤语:deo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doi5 [沙头角腔] doi5 [客语拼音字汇] doi4 [陆丰腔] doi5 [东莞腔] doi5 [海陆丰腔] doi5 [宝安腔] doi5 [台湾四县腔] doi5 [梅县腔] do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隊去聲合口一等tuɒituaih/tuoy
    sǎng [sang]
    部首: 616
    笔画: 16
    五笔: CCCM
    五行:
    仓颉: EDMBO
    四角: 719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额头

    颡,额也。从页,桑声。——《说文》

    中夏谓之额,东齐谓之颡。——《方計》

    可使过颡。——《孟子》

    河目龙颡。——《孔子家语·困誓》

    靥辅在颊则好,在颡则丑。——刘安《淮南子》

    (2) 又如:颡骨(额骨);颡泚(额上汗淋淋。借指心中惶惶不安);颡汗(额头上冒汗)

    (3) 头

    修鳞脱远枝,巨颡拆老拳。——唐· 杜甫《义鹘》

    (4) 喉咙;嗓子 。如:颡根(喉的后部);颡子眼(喉咙眼);颡根轴子(即人体咽喉与食管部位);颡子(喉咙)

    动词

    “稽颡”的省称,即叩头、磕头

    拜稽颡。——《仪礼·士丧礼》。注:“头触地。”

    再拜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英文翻译

    the forehead; to kowtow

    方言集汇

    ◎ 粤语:song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