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磬

shí qìng [ shi qing]
注音 ㄕˊ ㄑ一ㄥˋ

词语释义

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 一种石制的耕具。

词语解释

  1. 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

    《礼记·乐记》“石声磬” 唐 孔颖达 疏:“石声磬者,石磬也。”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雅乐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编鐘各一架。” 唐 卢纶 《慈恩寺石磬歌》:“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处士 萧承训 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

  2. 一种石制的耕具。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农业尚未十分发达,此外还有一重要的证据,便是当时的耕具还是石器(如《器物图录》中之三石磬即是犁头)。”

引证解释

⒈ 一种石制的打击乐器。

《礼记·乐记》“石声磬” 唐孔颖达疏:“石声磬者,石磬也。”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依月排之,每面石磬及编鐘各一架。”
唐卢纶《慈恩寺石磬歌》:“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县者是也。”

⒉ 一种石制的耕具。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农业尚未十分发达,此外还有一重要的证据,便是当时的耕具还是石器(如《器物图录》中之三石磬即是犁头)。”

石磬的网络释义

石磬

  • 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 磬石”音。有石或玉制成,形有大有小,上面刻有花纹,并钻孔悬挂于架下,击打传声。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 石磬造句

    王族墓地随葬的陶鼓、石磬等礼乐器表明史上最早的礼乐制度形成。
    上世纪六十年代伊始,一伙聚集了来自天南海北、不同门派的盗墓贼,在一次盗墓行动中,无意间挖出了一枚石磬。
    石磬上面刻的纹路,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不怕告诉你们,上面刻的纹路应该是记载了一座汉代的古墓。
    好吧!我轻重有致地击打石磬,使各种兽类都能随着音乐舞蹈起来。
    近年这件石磬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磬的铭文一直存在未能通解之处。
    秦陵石磬一号,是魏老师发现并出土的。
    说着指了指桌子放的石磬,她也不看,说道“你都上眼了?”。石磬造句。
    乐器坑内南侧为钟与钟架,北侧为石磬与磬架。
    楚先民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无不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
    在武官村大墓中出土的虎纹大石磬,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大型乐器之一。
    李修松说,墓葬中发现的随葬品就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古墓发现的印纹陶就是吴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其中的编钟、石磬就是楚国文化的特征。
    台下轰然雷动,悦耳跳跃的旋律犹如叮当泉水敲石磬,在大厅的各个角落飘荡,同学们都踏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
    任我杀也不动,安稳如石磬,风忽然拂起,掀动他的衣裳,凌乱的头发。

    汉字详情

    shí,dàn [shi,dan]
    部首: 517
    笔画: 5
    五笔: DGT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R
    四角: 10602

    详细解释

    dàn

    量词

    (1)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十斗为一石。——《说苑·辨物》

    关石和钧。——《国语·周语》。注:“今之斛也。”

    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唐· 白居易《官牛》

    (2) 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重不过石。——《国语·周语》。注:“百二十斤也。”

    (3) 〈方〉∶面积单位,用以计量土地。其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的,也有以一亩为一石的。如:他家有两石田

    (4) 另见 shí

    shí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2) 同本义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说文》

    它山之石。——《诗·小雅·鹤鸣》

    山体曰石。——《释名》

    介于石。——《易·豫》

    艮为小石。——《易·说卦传》

    原声石。——《周礼·典同》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吕氏春秋·精通》

    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石田(石多不可耕种的田,比喻不会生育的妇女);石髓(钟乳石);石头记(《红楼梦》之本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简称“石城”。后用以代指金陵或南京);石子甬路(用鹅卵石铺成的甬路);石桥三港(三孔的石桥。港:桥下的涵洞);石灰布袋(比喻到处生事、惹祸,留下不好影响的人)

    (4) 石刻,碑碣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5) 又如:石牛(石雕之牛);石人,石像(石雕的人像);石鲸(石雕的鲸鱼);石璧(石雕的璧);石驼(石刻的骆驼);石犀(石刻的犀牛);石本(石刻的拓本);石碣(圆顶的石碑);石铭(刻有文字的碑石)

    (6) 指矿物类药物。亦指道教用矿石炼的所谓长生的药

    禁芳草石药。——《素问·腹中论》。注:“石药,英乳也。”

    (7) 又如:石水(矿泉水,亦泛指泉水);石肝(一种矿石,可作美容药服用);石药(指矿物类药物)

    (8) 石磬,古乐器名,八音之一

    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宋· 黄庭坚《寄陈适用》

    (9) 古针,古代的医疗用具

    石之则狂。——《素问·腹中论》。注:“以石针开破之。”

    扁鹊怒而投其石。——《战国策》

    (10) “结石”的省称 。如:胆石;排石

    (11) 姓

    形容词

    (1) 硬;坚固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素问》

    (2) 又如:石心(喻指坚定的意志);石交(交谊牢固的朋友);石骨(坚硬的岩石);石镫(坚固的铠甲)

    (3) 通“硕”。大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汉书·匈奴传》

    无石师而能言。——《庄子·外物》

    石者,大也。——《汉书·律历志》

    英文翻译

    stone, rock, mineral; rad. 112

    方言集汇

    ◎ 粤语:daam3 sek6
    ◎ 客家话:[陆丰腔] shak8 [客语拼音字汇] sag6 [台湾四县腔] sak8 [宝安腔] sak8 [沙头角腔] sak8 [客英字典] shak8 [海陆丰腔] shak8 [东莞腔] sak8 [梅县腔] sha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常隻昔開入聲開口三等ʑĭɛkzjek
    qìng [qing]
    部首: 517
    笔画: 16
    五笔: FNMD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GEMR
    四角: 476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本义: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2) 同本义

    磬,乐石也。——《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山海经·西山经》

    泗滨浮磬。——《书·禹贡》

    笙磬同音。——《诗·小雅·鼓钟》

    依我磬声。——《诗·商颂·那》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淮南子·泛论》

    钟磬置于水中。——宋· 苏轼《石钟山记》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西门豹治邺》

    (3)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4) 适宜制磬的美石 。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动词

    (1) 弯腰。表示谦恭

    簪笔磬折。——《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为“骋”。纵马奔驰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形容词

    通“罄”。空,尽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览冥》

    英文翻译

    musical instrument; musical stone

    方言集汇

    ◎ 粤语:hing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n5 kin3 cin3 [宝安腔] kin5 [台湾四县腔] kin5 kin3 cin3 [东莞腔] kin1 [客语拼音字汇] kin4 qin3 [客英字典] kin5 [梅县腔] k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六徑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定青開去聲開口四等khengh/qenqkʰie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