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故犯

zhī ér gù fàn [zhi er gu fan]
注音 ㄓ ㄦˊ ㄍㄨˋ ㄈㄢ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故:故意。知道不对,却故意违犯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19卷:“问:‘一切含灵具佛性,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成语用法

知而故犯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汉字详情

zhī,zhì [zhi]
部首: 518
笔画: 8
五笔: TDK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KR
四角: 86800

详细解释

zhī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 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晓军事);知古今(识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命不忧(识天命者无忧虑)

(5) 懂得,了解,理会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史记·李将军列传》

食马者不知。——唐· 韩愈《杂说》

(6) 又

真不知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韩愈《师说》

不知御。——明· 刘基《卖柑者言》

知幸与不幸。——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窍(能见机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着意(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了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识趣(懂情意,善体贴);知高识底(说话、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 越国之政。——《国语·越语上》

夜开金殿看星河,宫女知更月明里。——王建《温泉宫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内外事(主持内政和外交事务);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贡举(唐宋时特派主持进士考试的大臣)

(10) 识别;区别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时达变(识时务,善变通);知人则哲(能识别人的贤愚善恶就聪明)

(12) 赏识

含愁更奏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卢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爱(赏识喜爱);知器(赏识,器重);知遇(赏识;优待);知怜(赏识爱护);知重(赏识;看重)

(14) 要好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

张胜相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15) 又如:知慰(关心;抚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觉,察觉

又损其生以资天下之人,而终不自知。——《吕氏春秋·情欲》

识者固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7) 参与

高、 鲍将不纳君,而立公子 角,国子知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名词

(1) 知识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2) 又如:求知欲;真知灼见;无知;通过努力学习,可以由无知转化为有知

(3) 知觉

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

死而有知,有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4) 知己

绝宾客之知。——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李商隐《凉思》

(5) 又如:知心腹(亲信)

(6) “智”的古字。智慧;才智

故夫知效一官。——《庄子·逍遥游》

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

汝多知乎?——《列子·汤问》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荀子·劝学》

大知而察。——清· 刘开《问说》

(7) 又如:知力(才智能力);知士(才智之士)

zhì

(1) 古同“智”,智慧。

英文翻译

know, perceive, comprehend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zi3
◎ 客家话:[陆丰腔] di1 [梅县腔] di1 [台湾四县腔] di1 zi1 [东莞腔] di1 [海陆丰腔] di1 zhi1 [宝安腔] di1 | zi5 [沙头角腔] di1 [客英字典] zhi1 di1 [客语拼音字汇] di1 ji1 zi1
◎ 潮州话:之埃1 多衣3 多衣1 , zai1(tsai) di3(tì) di1(t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移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ţĭetrie/tye
ér [er]
部首: 604
笔画: 6
五笔: DM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BLL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如之平聲開口三等nji/rionʑĭə
[gu]
部首: 425
笔画: 9
五笔: D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ROK
四角: 486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攴( ),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 同本义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3)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4) 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 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8) 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12) 先,祖先 。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 又如:吐故纳新

(15) 通“诂”(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形容词

(1) 原来。旧时的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3) 通“古”( )。时代久远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动词

(1) 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副词

(1) 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3) 同“固”,原来,本来

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4) 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5) 通“胡”( )。何,何故

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1) 因此,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代词

〈方〉∶这;那 。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英文翻译

ancient, old; reason, be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u3
◎ 客家话:[梅县腔] gu5 [海陆丰腔] gu5 [东莞腔] gu5 [陆丰腔] gu5 [客英字典] gu5 [沙头角腔] gu5 [客语拼音字汇] gu4 [台湾四县腔] gu5 [宝安腔] g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暮去聲開口一等kukoh/kuh
fàn [fan]
部首: 324
笔画: 5
五笔: QTBN
五行:
仓颉: KHSU
四角: 47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犯,侵也。——《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

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世说新语·自新》

(2) 又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侵犯他国领土);犯境(犯边。侵犯边界)

(3) 触犯,冒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 曹操之忌。——《三国演义》

(4) 又如:犯忌讳;犯阙(危害国家,对抗朝廷。阙:指朝廷);犯颜(冒犯他人的尊严。颜:颜面,引申为尊严,威严);犯鳞(因直谏触犯君王);犯众(触犯众人)

(5) 袭击

王祖帅诸垒共救之,夜犯 燕军, 燕人逆击,走之。——《资治通鉴》

(6) 遭遇;顶着;冒着

触风雨,犯寒暑。——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8) 侵害

水火之所犯,犹不可救,而况天乎?——《国语》

(9) 伤害,损害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礼记·檀弓》

(10) 欺凌,污辱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后汉书》

(11) 违背;违反

犯令陵政则杜之。——《周礼·大司马》。注:“犯令者,违命也。”

犷悍无赖,犯法当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2) 又如:犯干(违反;触犯);犯顺(违背情理);犯节(违背礼节);犯教(违背礼教)

(13) 值得(与不连用)

四丫头不犯罗唣你,却是谁呢?——《红楼梦》

(14) 发生(多指不好的事) 。如:犯难;犯了什么错事;犯拙(弄僵)

(15) 制服;胜

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韩非子》

(16) 犯罪 。如:犯乱(犯法于乱世);犯罚(犯法受罚);犯滥铺摸(作恶犯法)

(17) 落入;落到

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老残游记》

(18) 至,到

适路过此间,天晚,特造檀府借宿一宵,明早不犯天光就行。——《西游记》

(19) 费 。如:犯些口舌;又不犯本钱

名词

(1) 犯人,罪犯

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惯犯;首犯;主犯;刑事犯;逃犯

英文翻译

commit crime, violate; criminal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6
◎ 客家话:[宝安腔] fam5 [客英字典] fam5 fam3 [梅县腔] fam5 [沙头角腔] fam5 [东莞腔] fam3 [海陆丰腔] fam6 fam1 [客语拼音字汇] fam1 fam4 [陆丰腔] fam6 [台湾四县腔] fam5 fam1
◎ 潮州话:huam6(huăm) [澄海]huang6(huă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十五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防錽上聲合口三等bʰĭwɐmbyamx/bva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