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成语用法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作分句;指朋友深交。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网络释义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xiāng
副词
(1)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
(3) 共同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4) 又如:上下相安
(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动词
(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4) 另见
xiàng
动词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名词
(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如:照个相
(4) 官名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1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ong1 siong5 [宝安腔] siong5 | siong1 [陆丰腔] siong1 siong5 [客英字典] siong1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1 siong5 [梅县腔] siong1 [沙头角腔] siong5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iong1 siong5 [东莞腔] siong5 s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1 xiong3 xion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襄 | 息良 | 心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siang | sĭa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名词
(1) 眼;眼力;视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在河南省叶县西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si6 si7(sĭ sī) <旧读>si3(sì)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而,颊毛也。——《说文》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词
(1) 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助词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动词
(1) 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lu2 [海陆丰腔] ri2 [梅县腔] j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lu5 [东莞腔] ji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 潮州话:re5 (zûr)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而 | 如之 | 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nji/rio | nʑĭə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竹,从夭。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字或从竹,从夭。本义:因喜悦开颜或出声)
(2) 同本义
笑,喜也。——《说文》。杨承庆曰:“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也。 李阳冰刊定说文从之。”
竹为乐器,君子乐然后笑也。——《字林》。朱骏声曰:“此字古皆从犬,本义犬狎人声也。从犬,箾省声。”
一握为笑。——《易·萃》
载笑载言。——《诗·卫风·氓》
言笑晏晏。
两小儿笑曰。——《列子·汤问》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论语·宪问》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笑而不顾。——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笑唏唏(笑嘻嘻);笑咍咍(大声地笑);笑浪(无拘束地大笑);笑面夜叉(外貌和气、心地狠毒的人)
(4) 讥笑;嘲笑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笑端(笑柄);笑骂从汝(我行我素,不顾他人饥笑责骂);笑弄(讥笑;嘲弄);笑侮(嘲笑戏弄)
(6) 玩笑;逗乐
勿以为笑。——《诗·大雅·板》
(7) 又如:笑嗷(喜笑;玩闹);笑乐院本(戏曲演出在正戏前加演的小戏);笑耍头回(宋元时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讲一个小故事作引子)
(8) 喜爱;羡慕 。如:笑眼传心(相视而笑,以目传情);笑悦(欢笑喜悦);笑叹(可笑可叹)
(9) 比喻花朵开放
露浓晞晚笑,风劲浅残香。——唐太宗《赋得残菊花》
(10) 又如:笑笑(花盛开的样子);笑靥金(菊花的别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au5 [陆丰腔] siau5 [客语拼音字汇] seu4 xiau4 [台湾四县腔] siau5 seu5 [客英字典] siau5 [海陆丰腔] siau5 [东莞腔] siau5 [沙头角腔] siau5 [梅县腔] sia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mò副词 (1) 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莫相知。——唐· 柳宗元《三戒》 莫敢过其门。——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故莫能知。——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能得。——《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莫得(没有);爱莫能助;一筹莫展;莫可奈何(犹言无可奈何);莫之奈何(对它们无可奈何);莫或(没有);莫奈何(无可奈何) (3) 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 慎莫留。——《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莫相忘。 莫愁前路无知己。——唐· 高适《别董大》 莫用众人。——《资治通鉴》 (4) 又如:闲人莫入;莫怪(不要怪罪);莫教(休教,别让);莫得(休得,不得);莫道(休说,不要说) (5) 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 。如:莫不成(难道说);莫成(莫非,莫不是);莫是(莫非是;或许是);莫须(也许) 代词 (1) 没有谁;没有什么(指处所或事物) 莫能守。——《墨子·公输》 莫之许。——《三国志·诸葛亮传》 莫敢违。——《资治通鉴·唐纪》 莫不然。——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如:莫大的幸福;莫大欣喜;莫二(没有第二个;无比) 名词 (1) 通“膜”。生物体内部的薄皮组织 搦脑髓,爪荒莫。——《韩诗外传·卷十》 (2) 通“漠”。沙漠 狄之广莫,于 晋为都。——《国语·晋语》 (3) 通“幕”。幕府 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史记·李将军列传》 (4) 通“瘼”。疾苦,病 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大雅·皇矣》 辞之怿矣,民之莫矣。——《诗·大雅·板》 动词 (1) 通“谟”。谟划 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诗·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閒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论语·里仁》 形 (1) 通“漠”。广漠 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 (2) 通“漠”。寂静 田莫不见禽而后反。——《管子·小匡》 mù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日,从茻( )。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傍晚天快黑了。是“暮”的本字。本义:日落时)(2) 同本义 莫,日且冥也。——《说文》 莫,夜也。——《广雅》 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 谁夙知而莫成?——《诗·大雅·抑》 维莫之春。——《诗·周颂·臣工》 及莫又圣。——《礼记·文王世子》 旦莫日进食。——《战国策·齐策》 星辰莫同。——《书·洪范》 莫夜月明。——宋· 苏轼《石钟山记》 莫春者。——《论语·先进》 (3) 又如:莫夜(夜晚) (4) 通“幕” 。如:莫府(即幕府) (5) 姓 (6) 另见 英文翻译do not, is not, can not; negative
方言集汇◎ 粤语:mok6 m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ok8 mu5 [梅县腔] mok8 [台湾四县腔] mok8 mu5 [客英字典] mok8 [沙头角腔] mok8 [东莞腔] mok8 [宝安腔] mok8 [陆丰腔] mok8 [客语拼音字汇] mog6 ◎ 潮州话:毛翁8 毛窝6 ,mog8(môk) mo6(mŏⁿ)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辵( ),屰( )声。本义:迎,迎接,迎着)(2) 同本义 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说文》 宣公如 齐逆女。——《左传·成公十四年》 上卿逆于境。——《国语·周语上》 楚庄王伐 郑,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宋· 苏轼《留侯论》 晋侯逆夫人 嬴氏以归。——《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陶潜《自祭文》 (3) 又如:逆战(迎战);逆厘(迎福纳吉);逆劳(迎劳);逆暑(迎夏。迎接暑气到来的祭礼);逆视(迎视);逆送(迎送);逆女(迎接女儿归宁) (4) 迎击;迎战 并力逆操。——《资治通鉴》 (5) 又如:逆涛(顶着浪涛);逆击(迎击);逆格(迎击);逆拒(迎击,抵御) (6) 倒;反;向相反方向活动 水逆流百余里。——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7) 又如:逆电流;逆鳞(倒生的鳞片);逆向(反方向);逆溢(水倒流泛滥);逆推(由下向上、由后向前推测) (8) 抵触;不顺;违背 逆节伤化,不道。——《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本末舛逆,首尾衡决——汉· 贾谊《治安策》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忠言逆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9) 又如:逆时代潮流而动;逆拂(拂逆);逆辞(违背礼数的言辞);逆意(违背尊长的心意);逆节(违背法度);逆道(违背事理);逆理(违背事理);逆负(违背辜负) (10) 颠倒 大事于大庙,跻僖公,逆祀也。——《左传·文公二年》 (11) 又如:逆毛(倒向生长的毛);逆祀(颠倒祭祀的顺序);逆折(倒向回旋);逆箭(倒插在袋中的箭) (12) 叛乱,谋反 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后汉书·班超梁传》 叔侄为逆。——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逆阉防伺。——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3) 又如:逆计(谋反的计划);逆变(变乱);逆属(叛乱者的亲属);逆孽(背叛的罪恶);逆藩(叛逆的藩邦、藩臣);逆谋(叛逆的阴谋);逆俦(逆党) (14) 抗拒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战国策·齐策三》 (15) 又如:逆命(抗拒命令);逆遣(拒却;辞绝);逆呵(逆拒并呵斥);逆拒(拒绝);逆斥(排斥) (16) 预测;揣度 我有亲父兄,…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7) 又如:逆志(猜测其志向);逆断(预料;推测);逆臆(预料、猜想) (18) 退却 。如:逆窜(逃窜);逆退(后退;倒退);逆走(退走,逃走) (19) 回旋 。如:逆转(回旋);逆环(指回旋的水流);逆折(水流回旋的样子) 副词 (1) 事前,预先 周、 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厢。——《世说新语·方正》 (2) 又如:逆告(预告);逆知(预先知道);逆计(预先想到);逆诈(事先即怀疑别人会欺骗自己);逆备(预先防备);逆数(预测未来);逆睹(预见,预知) 名词 (1) 叛逆 数(斥责)吕师孟叔侄为逆。——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中医指气血不和、胃气不顺等所致病症 。如:逆胪(中医病名);逆气(中医指气逆行不顺之症) 英文翻译disobey, rebel; rebel, traitor
方言集汇◎ 粤语:jik6 ngaa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ak8 [宝安腔] ngiak8 [东莞腔] ngiak8 [客英字典] ngiak8 [台湾四县腔] ngia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ag6 [陆丰腔] gniak8 [梅县腔] ngiak8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详细解释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in, on, at; go to; surname
方言集汇◎ 粤语:jyu1 j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heart; mind, intelligence; soul
方言集汇◎ 粤语:s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