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声

zhí shēng [ zhi sheng]
繁体 直聲
注音 ㄓˊ ㄕㄥ

词语释义

1.正直之言。 2.正直的名声。 3.直着嗓子。

词语解释

  1. 正直之言。

    《汉书·张敞传》:“今朝廷不闻直声,而令明詔自亲其文,非策之得者也。” 颜师古 注:“言朝臣不进直言,以陈其事。”

  2. 正直的名声。

    唐 元稹 《白居易授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制》:“ 元和 初,对詔称旨,翱翔翰林,蔼然直声,留在人口。” 宋 苏轼 《吕大防制》:“具官 吕大防 ,擢自 英祖 ( 宋英宗 ),休有直声;被遇 裕陵 ( 宋神宗 ),愈彰忠力。” 明 杨慎 《送胡东渠少参致仕归晋阳》诗:“ 元龙 ( 陈登 )湖海多豪气, 长孺 ( 汲黯 )朝廷有直声。” 章炳麟 《梁园客》诗后记:“ 粤海 有文士,少入词苑。以纠弹节相罢官,当时颇著直声。”

  3. 直着嗓子。

    柳青 《铜墙铁壁》第八章:“人们直声嚷叫:‘又坏起来了?为甚不把他拴住哩?’”

引证解释

⒈ 正直之言。

《汉书·张敞传》:“今朝廷不闻直声,而令明詔自亲其文,非策之得者也。”
颜师古注:“言朝臣不进直言,以陈其事。”

⒉ 正直的名声。

唐元稹《白居易授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制》:“元和初,对詔称旨,翱翔翰林,蔼然直声,留在人口。”
宋苏轼《吕大防制》:“具官吕大防,擢自英祖(宋英宗 ),休有直声;被遇裕陵(宋神宗 ),愈彰忠力。”
明杨慎《送胡东渠少参致仕归晋阳》诗:“元龙(陈登 )湖海多豪气, 长孺(汲黯 )朝廷有直声。”
章炳麟《梁园客》诗后记:“粤海有文士,少入词苑。以纠弹节相罢官,当时颇著直声。”

⒊ 直着嗓子。

柳青《铜墙铁壁》第八章:“人们直声嚷叫:‘又坏起来了?为甚不把他拴住哩?’”

直声的国语词典

正直无私毫无隐讳的话。

直声的网络释义

直声

  • 直声,汉语词汇,意思是正直之言,出自《汉书·张敞传》。
  • 汉字详情

    zhí [zhi]
    部首: 512
    笔画: 8
    五笔: FHF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BMM
    四角: 401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L( yǐn),从十,从目。 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

    (2) 同本义

    直,正见也。——《说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

    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左传·襄公七年》

    木曰曲直。——《书》

    巽为绳直。——《易·说卦》

    先定准直。——《礼记·月令》

    争高直指。——吴均《与朱元思书》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又

    斫直删密。

    (4) 又

    锄其直。

    (5) 又如:直线;直路;笔直;直迫(直直愎愎。直直劈劈。直搭直。直截了当);直橛橛(身体挺得直直的);直隆隆(高而直起);直堑(直的沟渠);直缕(形容直直挺挺,形容笔直或僵直的样子);直坦坦(笔直而平坦)

    (6) 竖。与“横”相对 。跟地面垂直的

    直栏横槛。——唐· 杜牧《阿房宫赋》

    (7) 又如:直上直下;直升机

    (8) 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

    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韩非子·五蠹》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直道而行。——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居正惮瑞峭直。——《明史》

    (9) 又如:直辞(正直的言辞);直声(正直之言);直质(正直朴实的资质);直信(正直诚实);直言正色(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10) 直爽

    哥哥是口直心快射粮军。——《元曲选》

    (11) 又如:心直口快;直势(耿直坦率);直性子(性情直爽的人);直人(直爽的人;正直的人);直心眼(指人的心地直率)

    (12) 正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13) 又如:直南(正南);直北(正北);直准(正则)

    (14) 正当,有理

    师直为壮,曲为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副词

    (1) 径直,一直

    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直进罾步。——《广东军务记》

    (2) 又

    直至初六。

    直诘袁曰。——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直书就和(径直写成了一首和诗);直律律(直接;径直);直乃(简直就是);直叙(直接叙述);直解(直接领悟);直抵(一直到达)

    (4) 故意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汉书·张良传》

    直堕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

    (5) 竟然

    何物老魅,直尔大胆,致坏箧子。——《聊斋志异》

    而直为此廪廪也。(直:竟。为:造成。廪廪:通懔懔,危惧的样子。)——汉· 贾谊《论积贮疏》

    (6) 又如:直如此(竟然这样);直恁(竟然如此;竟然这样)

    (7) 只;仅仅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无由进之耳。——《荀子·礼论》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以为不能。——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直见爱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8) 又如:直当的(仅仅够得上;只值);直好(只得;只好)

    (9) 简直

    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庄子·秋水》

    直可惊天地。——孙文《序》

    (10) 通“特”&X({tè})。单单,单独

    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直立而不胜。——《荀子·不苟》

    直堕其履圮下。——《史记·留侯世家》

    动词

    (1) 伸直;挺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2) 又如:直身(伸直的身躯);直直腰儿;把铁丝直一直;直脚(伸腿,死去);直屡屡(挺直)

    (3) 伸雪

    妾虽死不敢诉也,而天使见之,为直其冤。——苏轼《子姑神记》

    (4) 面对着,当

    马各直其算。——《礼记·投壶》

    前列直斗口三星。——《史记·天官书》

    武库正直其墓。——《史记·樗里子甘茂传》

    魏之武卒,不可以直 秦之锐士。——《汉书·刑法志》

    立阼阶下,直东序西面。——《仪礼·士冠礼》

    直夜溃围南出。——《史记·项羽本纪》

    (5) 遇,碰上

    管教他灵山会里直着个有缘人。——汤显祖《南柯记·宫训》

    (6) 当值,轮值,轮班

    王民为侍中,直于省内。—— 房玄龄《晋书》

    直使送之。——《战国策·齐策三》。注:“直,当日直使也。”

    (7) 又如:直内(内廷值班的人);值月(当值某月);直房(值班室)

    (8) 担任

    宋孝武使直华林学省。—— 李延寿《南史》

    (9) 价值相当于

    为皮币,直四十万。——《史记·平淮书》

    岂闻一绢直万钱?——杜甫《惜昔诗》

    名词

    (1) 价值;代价

    爰得我直。——《诗·魏风·硕鼠》

    象床之直千金。——《战国策·齐策三》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昂其直。——《聊斋志异·促织》

    (2) 又

    高其直。

    (3) 工钱

    受若直,怠若事。——柳宗元《送薛存义之任序》


    (1) 即使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池州送孟迟先辈》

    (2) 又如:直饶(即使)

    介词

    当…时候

    直夜溃围南出。——《史记·项羽本纪》

    英文翻译

    straight, erect, vertical

    方言集汇

    ◎ 粤语:zik6
    ◎ 客家话:[陆丰腔] chit8 [客语拼音字汇] cid6 [沙头角腔] cit8 [东莞腔] tsik8 [海陆丰腔] chit8 [梅县腔] chit8 [台湾四县腔] tsiit8 [客英字典] chit8 [宝安腔] ci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除力職開入聲開口三等drik/diokɖʰĭə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