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

dào qiè [dao qie]
繁体 盜竊
注音 ㄉㄠˋ ㄑ一ㄝ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盗窃 dàoqiè

(1) 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盗窃珠宝
steal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盗窃”。

⒉ 劫掠,偷窃。后专指偷窃。

《荀子·君子》:“天下晓然皆知夫盗窃之人不可以为富也。”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以盗窃为务。”
宋苏轼《论黑肱以滥来奔》:“﹝鲁﹞招聚小国叛亡之臣,与之为盗窃之事。”
明方孝孺《深虑论四》:“世之为法者莫不欲禁暴乱,贪滑、诡伪、盗窃之人,而此数者常布满海内之狱,不为少止,岂为刑罚之不重哉!”
徐迟《祁连山下》六:“他很快发现,例如在第二八五洞中,有被盗窃的痕迹。”

⒊ 盗用。

唐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其甚者有至於盗窃名姓,苟求是售,杂乱间厕,无可奈何。”
宋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唐自天寳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加以世有内患,日就衰削。”
浩然《艳阳天》第一二三章:“明明写的是乡党委会,这算你个人反映情况?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儿,这是盗窃集体名义!”

⒋ 非法占有。

宋洪迈《容斋随笔·五胡乱华》:“刘聪乘晋之衰,盗窃中土,身死而嗣灭。”
明刘基《咏史》诗:“姦雄盗窃幸倾危,只道冥冥便可欺,想得民心思汉日,正当杨子《剧秦》时。”
清鲁一同《正统论》:“帝则曰帝,王则曰王, 高光崛起, 李赵徬徨, 魏晋盗窃, 秦隋彊梁。”

⒌ 剽窃。

《百喻经·认人为兄喻》:“犹彼外道,闻佛善语,盗窃而用,以为己有。”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傅毅党附权门, 班固盗窃父史。”
唐韩愈《进学解》:“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
清顾炎武《日知录·窃书》:“其盗窃所成之书,必不如元本。”

⒍ 谦词。犹忝列。

汉蔡邕《让尚书乞在闲冗表》:“三月之中,充歷三臺,光荣昭显,非臣愚蔽不才所当盗窃,非臣碎首糜躯所能补报。”
南朝梁江淹《报袁叔明书》:“僕非有轻车驃骑之略, 交河云险之功,幸以盗窃文史之末,因循卜祝之间,故俛首求衣、敛眉寄食耳。”

盗窃的国语词典

窃取偷拿。

盗窃的网络释义

盗窃

  • 盗窃,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dào qiè,是指以违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规避他人管控的方式,转移而侵占他人财物管控权的行为。如:宋 苏轼《论黑肱以滥来奔》:“﹝鲁﹞招聚小国叛亡之臣,与之为盗窃之事。”
  • 盗窃造句

    大火中,盗窃犯趁火打劫了那家商店。
    这个盗窃犯交待犯罪事实时躲躲闪闪,信口雌黄。
    提高警惕,严防盗窃分子破坏铁路设施。
    出门办事要小心谨慎,社会上偷扒盗窃,欺哄诈骗者实繁有徒。
    这桩盗窃案,经他明察暗访终于找到了线索。
    宋太祖颁布了“盗窃律”以后,就采取杀鸡骇猴的办法,先惩办了商河县的李瑶。
    李平勇敢地揭发了小偷的盗窃行为。
    抗洪抢险时,几个趁机浑水摸鱼的盗窃犯被枪毙了。
    公安干警从天而降,正在盗窃的嫌犯只好束手就擒。
    那个盗窃犯最终伏罪了。
    为使盗窃、走私等不法行为免于孳蔓难圆,严惩是必要的。
    这些犯罪分子内外勾结,盗窃国家文物,受到了应有的制裁。
    一定要马上查清这个盗窃犯的来踪去迹!
    盗窃国家机密是犯法的。
    这一段时间,盗窃分子非常猖狂,好多人家都丢了东西。
    这些盗窃惯犯恶习难改,仅靠道德的感化使他们洗手不干,悔过自新是不可能的,必须给他们以法律的制裁。
    这种盗窃的行为让人们非常愤恨。
    这伙小偷盗窃了许多珍贵的物品。
    他是这个盗窃团伙的狗头军师,曾为他们出了许多坏主意。
    没有劳动的生活是盗窃,没有艺术的生活是野蛮。

    汉字详情

    dào [dao]
    部首: 510
    笔画: 11
    五笔: UQWL
    五行:
    仓颉: IOBT
    四角: 37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2) 同本义

    盜,私利物也。

    窃货曰盗。——《荀子·脩身》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庄子·山水》

    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盗名不如盗货。——《荀子·不苟》

    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齐国人善盗乎?——《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3) 又如:偷盗(偷窃);盗跖下惠(跖和柳下惠,两人虽是兄弟,但跖被诬为大盗,而柳下惠却被视为圣人);盗名(偷取美名)

    (4) 抢掠劫持

    遂共盗而残之。——《列子·说符》

    (5) 窃据;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 。如:盗恩(冒取他人的功勋和奖赏);盗篡(盗窃夺取。特指臣子取代君位);盗据(割据;强占)

    (6) 诈骗;骗取 。如:欺世盗名;盗言(巧诈甜美的言辞);盗铸(私自铸钱)

    (7) 侵犯 。如:盗边(侵犯边境)

    (8) 私通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汉书·陈平传》

    (9) 逃避 。如:盗税(逃避纳税)

    名词

    (1) 偷盗财物的人(先秦两汉用“盗”)

    其犹穿窬(跳墙)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刘基《卖柑者言》

    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世说新语·或溺》

    (2) 抢劫财物的人,强盗

    职盗为寇。——《诗·大雅·桑柔》

    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宋· 苏轼《教战守》

    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庄子·盗跖》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是故寇盗处处蚁合。——《世说新语·识鉴》

    (3) 又如:盗竽(盗魁;盗首);盗目(盗贼头目);海盗;窃国大盗

    (4) 对反叛者的贬称 。如:盗乱(盗匪之乱)

    副词

    偷偷地,暗中地

    民亦间盗铸钱。——《史记·平准书》

    英文翻译

    rob, steal; thief, bandit

    方言集汇

    ◎ 粤语:dou6
    ◎ 客家话:[陆丰腔] to6 [梅县腔] tau5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qiè [qie]
    部首: 523
    笔画: 9
    五笔: PWAV
    五行:
    仓颉: JCPSH
    四角: 30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 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本义:偷)

    (2) 同本义

    窃,盗自穴中出曰窃。——《说文》

    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公输》

    凡窃木者有刑罚。——《周礼·山虞》

    小臣窃。——《礼记·礼运》

    相窃妻妾。——《诗·桑中序》

    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牲用。——《书·微子》

    奸臣窃命。——陆机《辩亡论上》

    (3) 又如:窃窥(偷看);失窃(财物被人偷走);偷窃(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窃宝;窃铁(偷取斧钺);窃药(偷药);窃食(偷吃)

    (4) 篡夺。指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

    虽赏之不窃,其窃位者与。——《论语·卫灵公》

    窃比于我老彭。

    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5) 又如:窃誉(窃取声名);窃政(窃取政权);窃食(窃取俸禄);窃柄(窃夺权柄);剽窃(抄袭窃取)

    (6) 侵害;危害 。如:窃肆(侵犯骚扰,横行无忌);窃犯(侵犯);窃攘(侵犯)

    代词

    (1) 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

    窃爱怜之。——《触詟说赵太后》

    (2) 又如:窃以为

    副词

    (1) 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

    窃自恕。——《战国策·赵策》

    窃爱怜之。

    窃以为媪。

    窃以为与君实游。——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2) 又如:窃念(私下想念。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窃惟(私下思惟);窃比(谦词。私自比拟);窃言(私下谈论);窃庇(私下包庇);窃窃(暗中;偷偷地);窃议(私下议论;私自评论)

    (3) 偷偷地

    窃骂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名词

    (1) 盗贼

    岂不闻背主作窃,不可定期?——《三国演义》

    边竟有人焉,其名为窃。——《庄子》。成玄英疏:“窃,贼也。”

    (2) 又如:窃乞(盗贼和乞丐)

    英文翻译

    secretly, stealthily; steal; thief

    方言集汇

    ◎ 粤语:sit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