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政

yán zhèng [ yan zheng]
繁体 鹽政
注音 一ㄢˊ ㄓㄥˋ

词语释义

1.犹盐务。 2.指盐税。 3.指巡视盐务的官员。

词语解释

  1. 犹盐务。

    宋 陶穀 《清异录·官志》:“伪 唐 徐履 掌 建阳 茶局,弟 復 治 海陵 盐政。”《明史·食货志四》:“ 崇禎 中,给事中 黄承昊 条上盐政,颇欲有所釐革。”

  2. 指盐税。

    《圣武记》卷一“执其督师 瞿式耜 及其总督 张同敞 ”原注引 明 瞿共美 《东明闻见录》:“ 式耜 以蕞尔 广西 抗大兵,其军餉所资,除正赋外,惟钱法、盐政、屯田三事。”《清史稿·食货志一》:“乃改海运以节漕费,变圜法以行国币,讲盐政以增岁入,开鑛产以扩财源。”

  3. 指巡视盐务的官员。

    《清史稿·礼志十》:“ 顺治 间,定督、抚、学政、河漕总督、盐政、巡视御史相见,坐次平行,餘各按品秩行礼。”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御史差》:“其巡盐御史,则先改差京员,曰盐政。”

引证解释

⒈ 犹盐务。

宋陶穀《清异录·官志》:“伪唐徐履掌建阳茶局,弟復治海陵盐政。”
《明史·食货志四》:“崇禎中,给事中黄承昊条上盐政,颇欲有所釐革。”

⒉ 指盐税。

《圣武记》卷一“执其督师瞿式耜及其总督张同敞”原注引明瞿共美《东明闻见录》:“式耜以蕞尔广西抗大兵,其军餉所资,除正赋外,惟钱法、盐政、屯田三事。”
《清史稿·食货志一》:“乃改海运以节漕费,变圜法以行国币,讲盐政以增岁入,开鑛产以扩财源。”

⒊ 指巡视盐务的官员。

《清史稿·礼志十》:“顺治间,定督、抚、学政、河漕总督、盐政、巡视御史相见,坐次平行,餘各按品秩行礼。”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御史差》:“其巡盐御史,则先改差京员,曰盐政。”

盐政的国语词典

管理盐务的事。

盐政的网络释义

盐政

  • 中国盐业源远流长。春秋时期,管仲推行“官山海”政策,开中国盐政之始;唐代刘晏就场专卖制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盐政制度的成熟;沿用855年后,被民制、商收、商运、商销的商专卖制所取代;1931年公布的《盐法》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对盐的产制、运销、征税、缉私等行为进行全面规范的盐政专门法律;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盐政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5月,国务院第197号令发布《食盐专营办法》,决定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
  • 汉字详情

    yán [yan]
    部首: 510
    笔画: 10
    五笔: FHL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GYBT
    四角: 431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卤,监声。本义:食盐)

    (2) 同本义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书·说命下》

    鲁盐漆丝。——《史记·货殖列传》

    (3) 又如:盐酱口(说不吉利的话,且得到应验);盐枭(私贩食盐的人);盐斤(宋代官盐以百斤、千斤为计算单位,故称“盐”为“盐斤”);盐捕分府(知府下面专管盐务的同知);盐钞法(宋代实行的商人凭盐钞运销食盐的法规,即食盐专卖法);盐呆子(蔑称盐商);盐官(今浙江海宁);盐院(盐政衙门。盐政是管理地区盐务的官员,清代由省的总督或巡抚兼任);盐丁(在盐田工作的人);盐引(政府授予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盐车(运盐的车)

    (4) 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 4 + )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5) 含有氢离子的盐叫酸式盐,如:碳酸氢铵(NH 4 HCO 3 );硫酸氢钠(NaHSO 4 );磷酸二氢钾(KH 2 PO 4 )

    (6) 含有氢氧根离子的盐叫碱式盐,如:碱式碳酸铜(Cu 2 2 CO 3 )

    (7) 不含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的盐叫正盐,如:氯化钠(NaCl);碳酸钠(Na 2 CO 3 )。此外还有复盐(如明矾)等

    英文翻译

    salt

    方言集汇

    ◎ 粤语:jim4

    宋本广韵

    zhèng [zheng]
    部首: 425
    笔画: 9
    五笔: GH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

    (2) 同本义

    政,正也。——《说文》

    政者,有所改更匡正。——《论语·有政》马注

    必从上之政下。——《墨子·天志上》

    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清· 秋瑾《致琴文书》

    (3) 又如:正己

    (4) 主持政事

    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后汉书》

    (5) 又如:政本(为政的根本);政主(执政者);政官(掌管军政的官员);政术(施政的方法);政要(施政要领);政理(为政之道);政路(为政的途径)

    名词

    (1) 政治;政事

    其政不获。——《诗·大雅·皇矣》。释文:“政,政教也。”

    使帅其属而掌邦政。——《周礼·夏官》

    荆国之为政。——《吕氏春秋·察今》

    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元政紊弛。——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言时政者。——清· 张廷玉《明史》

    沽名乱政。

    (2) 又如:政化(政治和教化);政地(处理政事的地方);政争(政治斗争);政役(政事役使);政拙(拙于政事);政制(政治制度);政俗(政治与风俗)

    (3)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 。如:民政;邮政;财政

    (4) 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 。如:家政;校政

    (5) 政策;法令

    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袁有守多惠政。——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6) 又如:政刑(政令和刑罚);政典(政策和制度);政条(政令);政道(施政的方略)

    (7) 官长;主事者

    政诸侯。——《墨子·非命上》

    以为大政。——《左传·昭公十五年》

    周公作立政。——《书·立政》

    (8) 又如:学政;盐政

    (9) 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 。如:历官七政

    (10) 政权

    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韩非子·内储说下》

    (11) 策略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孙子》

    (12) 朝廷;政府机关

    在其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脱脱《宋史》

    (13) 姓

    英文翻译

    government, political affairs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in5 [东莞腔] zin5 [客语拼音字汇] zin4 [陆丰腔] zhin5 [梅县腔] zhin5 [宝安腔] zin5 [沙头角腔] zin5 [海陆丰腔] zhin5 [台湾四县腔] tsi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五勁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之盛清開去聲開口三等tɕĭɛŋcjengh/tje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