瘇蛊

zhǒng gǔ [ zhong gu]
繁体 瘇蠱
注音 ㄓㄨㄥˇ ㄍㄨˇ

词语释义

1.肿胀蛊毒。比喻祸患。

词语解释

  1. 肿胀蛊毒。比喻祸患。

    明 唐顺之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故洲之争未已,而新洲之争又起,於是 丹徒 之视芦洲,如悬疣枝指之着体,非特其悬与枝而已,且痛连於骨体而怵於心,畜为瘇蛊,不治日深。”

引证解释

⒈ 肿胀蛊毒。比喻祸患。

明唐顺之《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故洲之争未已,而新洲之争又起,於是丹徒之视芦洲,如悬疣枝指之着体,非特其悬与枝而已,且痛连於骨体而怵於心,畜为瘇蛊,不治日深。”

瘇蛊的网络释义

瘇蛊

  • 瘇蛊,汉语词语,拼音zhǒng gǔ,是祸患的意思,出自《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
  • 汉字详情

    zhǒng [zhong]
    部首: 513
    笔画: 14
    五笔: UTGF
    仓颉: KHJG
    四角: 00115

    英文翻译

    dropsy of the leg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ung3 [客英字典] zhung3 [陆丰腔] zhung3 [梅县腔] zhung3 [台湾四县腔] z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時宂上聲開口三等ʑĭwoŋzjyungx/zjvnk
    [gu]
    部首: 603
    笔画: 11
    五笔: JLF
    五行:
    仓颉: LIBT
    四角: 501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2) 同 本 义

    蛊,腹中虫也。——《说文》

    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

    (3) 又如:蛊慝(蛊虫引起的祸害);蛊证(腹内生虫的病);蛊毒(蛊虫之毒)

    (4) 毒虫。传说取百虫于皿中,使互相蚕食,最后所剩的一虫为蛊 。如:蛊虿(毒虫)

    (5) 神智惑乱的疾病 。如:蛊疾(心志惑乱的疾病。多指被女性所迷惑而言)

    (6) 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舆地志》

    (7) 又如:蛊蛊(传说人工培育的蛊虫);蛊主(传说饲养蛊虫的人)

    (8) 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如:蛊气(施行诅咒术的邪气);蛊祝(用邪术诅咒害人);蛊师(迷信职业者。利用符咒等邪术为人安排吉凶祸福的人);蛊杀(蛊术杀害)

    (9) 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谷之飞,亦为蛊。——《左传·昭公六年》

    (10) 又如:蛊蛊(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

    (11) 指淫邪之事

    关其门户,用止狂蛊。——《太玄经》

    (12) 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如:蛊膈(腹胀不思饮食的病);蛊胀(即臌胀病)

    (13) 通“故”( )。故事,旧事,旧业

    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尚书大传》

    动词

    (1) 诱惑;迷乱

    楚令尹子元欲蛊 文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孔某(指孔丘)盛容脩饰以蛊世。——《墨子·非儒下》

    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南朝梁· 刘勰《灭惑论》

    (2) 又如:蛊丧(惑乱丧失);蛊溺(惑乱沉迷);蛊伪(蛊惑诈伪);蛊诱(迷惑引诱)

    (3) 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后汉书·清何王庆传》

    (4) 又如:蛊毒(毒害。用毒药害人,使人不自知);蛊道(指巫蛊咒诅之术)

    形容词

    通“痼”( )。疾病久治难愈

    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左传·宣公八年》

    英文翻译

    poison; venom; harm; bewitch

    方言集汇

    ◎ 粤语:g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