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叔

chī shū [ chi shu]
繁体 癡叔
注音 ㄔ ㄕㄨ

词语释义

晋王湛兄弟﹐宗族皆以为痴。武帝(司马炎)每见湛兄子王济﹐常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后济渐得湛实﹐因答曰﹕"臣叔不痴。"并推其才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湛于是显名。见《晋书.王湛传》。后用以为典。

词语解释

  1. 晋 王湛 兄弟,宗族皆以为痴。

    武帝 ( 司马炎 )每见 湛 兄子 王济 ,常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后 济 渐得 湛 实,因答曰:“臣叔不痴。”并推其才在 山涛 以下, 魏舒 以上。 湛 于是显名。见《晋书·王湛传》。后用以为典。 唐 杜牧 《使回枉唐州崔司马诗兼寄四韵因和》:“痴叔去时还读《易》, 仲容 多兴索衔杯。”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引证解释

⒈ 晋王湛兄弟,宗族皆以为痴。参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武帝 ( 司马炎 )每见湛兄子王济,常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
后济渐得湛实,因答曰:“臣叔不痴。”
并推其才在山涛以下, 魏舒以上。 湛于是显名。见《晋书·王湛传》。后用以为典。 唐杜牧《使回枉唐州崔司马诗兼寄四韵因和》:“痴叔去时还读《易》, 仲容多兴索衔杯。”

痴叔的国语词典

晋代王济之叔王湛。王湛有才德,人皆不知而以为痴。王济尝与其论《周易》,湛剖析精妙,且有奇趣。武帝亦以湛为痴,每见济,辄调侃问其痴叔死否。王济答以王湛并不痴,并推崇其才在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王湛因而闻名。见《晋书.卷七五.王湛传》。

痴叔的网络释义

痴叔

  • 痴叔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 chī shū,是指晋王湛 兄弟,宗族皆以为痴。
  • 汉字详情

    chī [chi]
    部首: 513
    笔画: 13
    五笔: UTDK
    五行:
    仓颉: KOKR
    四角: 0016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疑声。本义:不聪慧;迟钝)

    (2) 同本义

    癡,不慧也。字俗作痴。——《说文》

    (3) 又如:痴哑(痴呆喑哑);痴呆呆(傻乎乎)

    (4) 疯癫,癫狂

    此人素有痴名。——《明史·海瑞传》

    (5) 持久不止 。如:痴雨(久雨。指天气久不放晴,长年阴雨)

    (6) 天真的昵称 。如:痴孩子;痴小(年少无知)

    (7) 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 moha,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如:痴定(枯坐无慧);痴箭(害人害己的邪念)

    动词

    (1) 发呆

    那边哭的自己伤心,却不道这边听的早已痴倒了。——《红楼梦》

    (2) 入迷 。如:痴魂(痴情);痴儿女(沉迷于爱情的男女)

    名词

    颠狂病

    今子独坏形貌,蒙耻辱,为狂痴,光曜晻而不宣。——《汉书》

    英文翻译

    foolish, stupid, dumb, silly

    方言集汇

    ◎ 粤语:c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i1 [客语拼音字汇] ci1 [台湾四县腔] cih1 [客英字典] chi1 [梅县腔] chii1 chi1 [宝安腔] ci1
    ◎ 潮州话:c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丑之平聲開口三等thri/thioţʰĭə
    shū [shu]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HI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YFE
    四角: 27940

    详细解释

    动词

    会意兼形声。同本义

    叔,拾也。——《说文》。汝南名收芋为叔。

    九月叔苴,采荼薪樗。——《诗·豳风·七月》

    形容词

    (1) 假借为“少”。年幼的

    叔者,少也。——《白虎通·姓名》

    父之兄弟后生为叔父,父之弟妻为叔母。又夫之弟为叔。——《尔雅》

    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

    (2) 古时兄弟长幼顺序常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叔表示排第三的

    仲叔继幽沦。——唐·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

    (3) 末;衰

    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仪礼·觐礼》

    皆叔世也。——《汉书·刑法志》。注:“晚世也。”

    然所遇之时,实是叔世。——《晋书·刘颂传》

    (4) 又如:叔世(末世,衰乱的年代);叔末(叔世、末世的合称);叔季(末也,国家衰乱将亡的时代,又指少年时代);叔代(衰乱的时代)

    名词

    (1) 称父亲的弟弟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叔伯姆(妯娌);叔翁(父亲的叔父,即“叔祖”)。或常用于对男性年长者(如对家庭的密友)的客气的亲切的称呼。如:叔侄;大叔;对中年男子的尊称。犹言“阿叔”

    (3) 女性对其丈夫的弟弟的称呼

    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鲁迅《祝福》

    (4) 又如:叔舅(母亲的弟弟;周天子对异姓小邦诸侯的称呼);叔丈人(妻子的叔父);叔丈母(妻子的婶母);叔郎(丈夫的弟弟,即小叔);叔妹(丈夫的妹妹;即“小姑”);叔姑(丈夫的叔母,即“婶婆”)

    (5) 通“菽”。豆类的总称

    子见夫牺牛乎?衣以文绣,食以刍叔。——《庄子·列御冠》

    以叔粟当赋。——《汉书·昭帝纪》

    (6) 姓

    英文翻译

    father's younger bro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su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uk7 [梅县腔] shuk7 [台湾四县腔] suk7 [客英字典] shuk7 [陆丰腔] sh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宝安腔] suk7 [沙头角腔] suk7 [东莞腔] suk7
    ◎ 潮州话:zêg4 (chek) sog4 (so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式竹屋三入聲開口三等sj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