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疥
注音
一ㄤˇ ㄐ一ㄝˋ
词语释义
1.疥疮。
词语解释
疥疮。
《周礼·天官·疾医》:“夏时有痒疥疾。” 明 宋濂 《送戴原礼还浦阳序》:“四时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痒疥,秋之疟寒,冬之嗽欬。” 清 曾国藩 《复彭丽生书》:“足下与某公书,言之至为深痛。积年痒疥,为君一搔,忧患餘生,得少快慰。”
引证解释
⒈ 疥疮。
引《周礼·天官·疾医》:“夏时有痒疥疾。”
明宋濂《送戴原礼还浦阳序》:“四时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痒疥,秋之疟寒,冬之嗽欬。”
清曾国藩《复彭丽生书》:“足下与某公书,言之至为深痛。积年痒疥,为君一搔,忧患餘生,得少快慰。”
痒疥的网络释义
痒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疒(
),养声。本义: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2) 同本义 。如:痒刺刺(形容痒的感觉强烈);痒处(发痒的部位);痒背(作痒的背)
(3) 形容某些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
花前技痒又成诗。——宋· 陆游《还东》
(4) 又如:痒滋滋(形容按捺不下某种兴奋的情绪);痒酥酥(形容产生某种难以压抑的强烈愿望;形容轻松愉快的感觉);痒处(指心里怀的强烈愿望或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英文翻译
itch
方言集汇
◎ 粤语:joe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詳 | 似羊 | 邪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zsiang/sziang | zĭa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疥疮,一种皮肤病,非常刺痒,是疥虫寄生而引起的。又名“疥癣”
疥,搔也。——《说文》
(2) 又如:疥癣之疾(本指疥与癣两种皮肤病,喻作为害不很大的祸患);疥搔(疥疮);疥癞(疥疮和头癣)
(3) 通“痎”。隔日疟
齐侯疥,遂痁。——《左传》。 孔颖达疏:“疥当为痎,痎是小疟,痁是大疟。”
动词
污,弄脏 。如:疥壁(题诗画于墙壁,人视为污墙壁有如疥瘢)
英文翻译
scabies, itch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i5 [客英字典] gai5 [台湾四县腔] kie5 gai5 [宝安腔] gai3 [梅县腔] giai5 [东莞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iai4 gie4
◎ 潮州话:gai3 goi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i5 [客英字典] gai5 [台湾四县腔] kie5 gai5 [宝安腔] gai3 [梅县腔] giai5 [东莞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iai4 gie4
◎ 潮州话:gai3 go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六怪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誡 | 古拜 | 見 | 皆開 | 去聲 | 卦 | 開口二等 | 蟹 | 皆 | kɐi | kraih/kae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