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症结
(1) 指腹中结块的病,比喻事情弄坏或不能解决的关键
症结
(1) 造成或很可能造成僵局的一个条文(如谈判中的一项条款)
词语解释
腹中结块的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癥结。”《南史·萧暎传》:“丁父忧,隆冬席地,哭不絶声,不尝穀粒,唯饮冷水,因患癥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褚遂良》:“病癥结,又孤贫,奄然就毙。”
比喻事物疑难所在或难于解决的关键。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即疑二十五篇之譌。沉潜二十餘年,乃尽得其癥结所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香畹 首肯曰:斯言洞见癥结矣。”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二:“他已经知道民族困厄的症结。”
犹病根。
鲁迅 《伪自由书·文人无文》附《两误一不同》:“凡有指摘社会全体的症结的文字,论者往往谓之‘骂人’。”
引证解释
⒈ 腹中结块的病。
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癥结。”
《南史·萧暎传》:“丁父忧,隆冬席地,哭不絶声,不尝穀粒,唯饮冷水,因患癥结。”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褚遂良》:“病癥结,又孤贫,奄然就毙。”
⒉ 比喻事物疑难所在或难于解决的关键。
引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至古文,即疑二十五篇之譌。沉潜二十餘年,乃尽得其癥结所在。”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香畹首肯曰:斯言洞见癥结矣。”
叶圣陶《倪焕之》二二:“他已经知道民族困厄的症结。”
⒊ 犹病根。
引鲁迅《伪自由书·文人无文》附《两误一不同》:“凡有指摘社会全体的症结的文字,论者往往谓之‘骂人’。”
症结的国语词典
腹腔内结块的病症。
如:「事情症结」、「症结出现时,大家须捐弃成见,共谋解决办法。」
症结的网络释义
症结
症结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zhēng
名词
(1) 腹中结块的病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晋· 王叔和《脉经》
(2) 又如:病症(病征。按:病征的 “症”,在古时只作“證”。症是近代的俗字);症坚(症结);症痼(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症瘕(腹中结块的病。喻固陋寡闻);症噎(腹中结块,食塞咽喉)
(3) 另见
zhèng
名词
(1) 症候;病象。古通“證”
荔枝核性太热,补阴,人有阴症寒疾者,取七枚煎汤饮之,汗出便差。亦治疝气。——《五杂俎·物部三》
(2) 又如:死症(绝症。无法治好的病);险症(危险的症候);顽症(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病症);崩症(子宫大量出血的病);症象(症状)
(3) 另见
(4) “證”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siin5 [梅县腔] zhin5 [沙头角腔] zin5 [客语拼音字汇] zin4 [海陆丰腔] zhin5 [宝安腔] zin5 [陆丰腔] zhin5 [客英字典] zhin1 [东莞腔] z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徵 | 陟陵 | 知 | 蒸 | 平聲 | 蒸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ţĭəŋ | tring/tiong |
详细解释
jiē
动词
植物生长果实 。如:结瓜;开花结果
形容词
(1) 坚硬;牢固 。如:地很结
(2) 健壮 。如:结实
(3) 另见
jié
名词
(1) 用绳、线、皮条等绾成的疙瘩 。如:解结;蝴蝶结;装饰结
(2) 旧时向官府承担责任或承认了结的书面的字据 。如:保结;具结;印结;甘结;结状(旧时向官府出具的表示证明、担保或了结的文书)
(3) 关键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
(4) 被联结的状态 。如:生长结;p-n结
(5) 通“髻”。总发,挽发而结之于顶
激楚之结,独秀先些。——《楚辞·招魂》
程郑山东迁虏也,亦治铸,贾魋结民,富埒卓氏。——《汉书·货殖传》
两人皆胡服椎结。——《汉书·李陵传》
形容词
(1) 比喻心情烦闷,心里有结
意有所郁结。——司马迁《报任安书》
(2) 牢固
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陈寿《三国志》
(3)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