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痼

zhèng gù [ zheng gu]
繁体 癥痼
注音 ㄓㄥˋ ㄍㄨˋ

词语释义

1.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

词语解释

  1. 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

    《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集注引 程林 曰:“此有癥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癥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証,下其癥痼,妊娠自安。”

引证解释

⒈ 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

《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集注引程林曰:“此有癥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癥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証,下其癥痼,妊娠自安。”

症痼的网络释义

症痼

  • 症痼是汉语词汇,拼音 zhèng gù,意思是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
  • 汉字详情

    zhèng,zhēng [zheng]
    部首: 513
    笔画: 10
    五笔: UGHD
    五行:
    仓颉: KMYM
    四角: 00111

    详细解释

    zhēng

    名词

    (1) 腹中结块的病

    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晋· 王叔和《脉经》

    (2) 又如:病症(病征。按:病征的 “症”,在古时只作“證”。症是近代的俗字);症坚(症结);症痼(腹中积久未消的痞块);症瘕(腹中结块的病。喻固陋寡闻);症噎(腹中结块,食塞咽喉)

    (3) 另见 zhèng

    zhèng

    名词

    (1) 症候;病象。古通“證”

    荔枝核性太热,补阴,人有阴症寒疾者,取七枚煎汤饮之,汗出便差。亦治疝气。——《五杂俎·物部三》

    (2) 又如:死症(绝症。无法治好的病);险症(危险的症候);顽症(难治或久治不愈的病症);崩症(子宫大量出血的病);症象(症状)

    (3) 另见 zhēng

    (4) “證”另见 zhèng

    英文翻译

    disease, illness, ail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zing1 zing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tsiin5 [梅县腔] zhin5 [沙头角腔] zin5 [客语拼音字汇] zin4 [海陆丰腔] zhin5 [宝安腔] zin5 [陆丰腔] zhin5 [客英字典] zhin1 [东莞腔] z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陵平聲開口三等ţĭəŋtring/tiong
    [gu]
    部首: 513
    笔画: 13
    五笔: ULDD
    五行:
    仓颉: KWJR
    四角: 0016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疒( chuáng),表示与疾病有关。固声。“固”(顽固)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疾病经久难愈的)

    (2) 同本义

    痼,久病也。——《玉篇》

    邓太后以皇子 胜有痼疾。——《后汉书·周章传》

    (3) 又如:痼瘵(积久难治的病。亦指患痼疾的人)

    (4) 引申为根深蒂固的,难改变的

    烟霞成痼癖,声价藉巢由。—— 元·潘音《反北山嘲》

    (5) 又如:痼习;痼癖(不能改掉的积习)

    英文翻译

    chronic dis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g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u5 [客英字典] gu5 [台湾四县腔] gu5 [梅县腔] gu5 [宝安腔] gu5 | go1 [客语拼音字汇] 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暮去聲開口一等koh/kuhk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