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痏
注音
一ㄡˊ ㄨㄟˇ
词语释义
1.犹言疮痍。
词语解释
犹言疮痍。
《新唐书·袁高传》:“ 杞 当国,矫诬阴贼,斥忠谊,傲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失守,天下疣痏,朝廷不寘以法,才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其谓何?”
引证解释
⒈ 犹言疮痍。
引《新唐书·袁高传》:“杞当国,矫诬阴贼,斥忠谊,傲明德,反易天常,使宗祏失守,天下疣痏,朝廷不寘以法,才示贬黜,今还授大州,天下其谓何?”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皮肤病名
肬,赘也。从肉,尤声。——《说文》
肬,肿也。——《广雅》
今学曾未如肬赘。——《荀子·宥坐》。注:“结肉。”
(2) 病原体是一种病毒,症状是皮肤上出现跟正常的皮肤颜色相同的或黄褐色的突起,表面干燥而粗糙,不疼不痒,多长在面部、头部或手背等处。如:疣子(疣。皮肤上长的肉瘤);疣疮(疣子)
(3) 用同“尤”。怨恨,归咎;过失
三皇之时,食肉衣皮,巢居穴处,以崇质朴,岂复须章黼之冠,曲裘之饰哉。然其人称有德,而孰疣之。——汉· 牟融《理惑论》
英文翻译
wart; tumor; goiter; papule
方言集汇
◎ 粤语:ja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梅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宝安腔] ju2 (ji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u2 [客英字典] ju2 [台湾四县腔] ju2 [梅县腔] j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宝安腔] ju2 (ji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尤 | 羽求 | 云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ĭəu | iu/h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殴人皮破血流者为“痏”。泛指殴伤;创伤。亦指受创伤
疻保辜痏呼号。——《急就篇》。颜师古注:“殴人皮肤肿起曰疻,殴伤曰痏。”
(2) 即针刺的痕迹、针孔
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灵枢经》
(3) 针刺的次数
刺之三痏。——《素问·刺腰痛篇》
(4) 穴位名
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外侧指少泽、关冲、商阳;内侧指少商、中冲、少冲)。——《灵枢经》
(5) 瘢痕 。如:痏疥(瘢痕和疥疮。比喻小事)
英文翻译
a bruise or contu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fu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u3 wi5 [客英字典] vui3 [海陆丰腔] riu3 wui6 [梅县腔] wi3 wui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u3 wi5 [客英字典] vui3 [海陆丰腔] riu3 wui6 [梅县腔] wi3 w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洧 | 榮美 | 云 | 脂B合 | 上聲 | 紙 | 合口三等 | 止 | 脂B | wi | yix/hwy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