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

shū tōng [ shu tong]
注音 ㄕㄨ ㄊㄨㄥ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疏通 shūtōng

(1) 清除阻塞,使水流或交通畅通

疏通田间的排水沟
dredge

(2) 调解双方的争执;消除相互隔阂

mediate between two parties

词语解释

  1. 亦作“踈通”。通达。

    《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史记·五帝本纪》:“﹝ 顓頊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汉书·匡衡传》:“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餘,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闻少见者戒於雍蔽。”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官表》:“臣识昧疎通,学非殫洽。” 章炳麟 《检论·订孔下》:“故疏通知远者恕,文理密察者忠。”

  2. 俊爽;爽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康 ( 嵇康 )子 绍 ,清远雅正; 涛 ( 山涛 )子 简 ,疎通高素。”《晋书·王濬传》:“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周书·梁臺传》:“ 臺 性疎通,恕己待物。至於蒞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3. 疏浚;开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 出 孟门 之上,大溢逆流…… 大禹 疏通,谓之 孟门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唐 时, 黄河 不闻有决溢之患……而 汴河 亦不闻疏通之事。”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五:“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

  4. 引申为沟通,关说。

    《孽海花》第二一回:“不言 唐卿 出了 龚 府,去托 袁尚秋 疏通 杨越常 的事。” 老舍 《茶馆》第三幕:“官方上疏通好了没有?”

  5. 贯通;流通;畅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沽水》:“ 沽水 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 独固门 ,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巖壁升耸,疎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宋 苏舜钦 《谘目三》:“方今之急,莫急於货财。主计者十餘年来相习其弊,不务经久疏通之术。” 清 史致谔 《禀左宗棠》:“现在 杭 省克復,道路疏通。”

  6. 亦作“踈通”。剖析阐释。

    《汉书·儒林传·孟喜》:“ 喜 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 田生 且死时枕 喜 厀,独传 喜 ,诸儒以此耀之。同门 梁丘贺 疏通证明之,曰:‘ 田生 絶於 施讎 手中,时 喜 归 东海 ,安得此事?’” 颜师古 注:“疏通,犹言分别也。”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篋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 清 黄宗羲 《<易学象数论>序》:“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絶学,故为所欺。余一一疏通之。” 章炳麟 《文学说例》:“拾遗苴漏,发为凡例,疏通古文,固后学之任也。”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踈通”。

⒉ 通达。

《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
《史记·五帝本纪》:“﹝顓頊﹞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汉书·匡衡传》:“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餘,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闻少见者戒於雍蔽。”
宋司马光《为庞相公让官表》:“臣识昧疎通,学非殫洽。”
章炳麟《检论·订孔下》:“故疏通知远者恕,文理密察者忠。”

⒊ 俊爽;爽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康(嵇康 )子绍,清远雅正; 涛(山涛 )子简,疎通高素。”
《晋书·王濬传》:“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
《周书·梁臺传》:“臺性疎通,恕己待物。至於蒞民处政,尤以仁爱为心。”

⒋ 疏浚;开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 大禹疏通,谓之孟门。”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唐时, 黄河不闻有决溢之患……而汴河亦不闻疏通之事。”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五:“且又建闸疏通一切沟洫渠堰。”

⒌ 引申为沟通,关说。

《孽海花》第二一回:“不言唐卿出了龚府,去托袁尚秋疏通杨越常的事。”
老舍《茶馆》第三幕:“官方上疏通好了没有?”

⒍ 贯通;流通;畅通。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沽水》:“沽水又南出峡,夹岸有二城,世谓之独固门,以其藉险凭固,易为依据,巖壁升耸,疎通若门,故得是名也。”
宋苏舜钦《谘目三》:“方今之急,莫急於货财。主计者十餘年来相习其弊,不务经久疏通之术。”
清史致谔《禀左宗棠》:“现在杭省克復,道路疏通。”

⒎ 亦作“踈通”。剖析阐释。

《汉书·儒林传·孟喜》:“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厀,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 田生絶於施讎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
颜师古注:“疏通,犹言分别也。”
唐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篋笥。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金王若虚《<论语辨惑>序》:“彼其推明心术之微,剖析义利之辨,而斟酌时中之权,委曲疏通,多先儒之所未到,斯固有功矣。”
清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序》:“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絶学,故为所欺。余一一疏通之。”
章炳麟《文学说例》:“拾遗苴漏,发为凡例,疏通古文,固后学之任也。”

疏通的国语词典

疏导水流。

如:「疏通河渠」。

疏通的网络释义

疏通

  • 疏通,亦作“踈通”。指疏导水流;调解双方的争执。见《礼记·经解》:“疏通知远,《书》教也。”
  • 疏通的翻译

    英语: to unblock, to dredge, to clear the way, to get things flowing, to facilitate, to mediate, to lobby, to explicate (a text)​
    德语: freimachen (V)​
    法语: curer, draguer, réconcilier, ouvrir la voie, faciliter

    疏通造句

    经过交警疏通,现在公路上的车辆畅通无阻了。
    这个下水道需要疏通。
    最近,修缮队疏通了长期堵塞的排水管。
    便秘也可以引起肥胖,如果你长期便秘,肯定瘦不下来。全身把毒素排干净了,身体自然轻不少。如果便秘严重,吃点便塞停,疏通肠道,把身体垃圾清理出去,不容易堆积脂肪。健康饮食,对减肥肯定是有帮助的。
    第一次疏通后,多冲几次水,将管道彻底冲洗,平时洗菜,洗手脸的水都可以用来冲,反正要倒掉的,别浪费。
    属辞比事,疏通知远:中西史学比较之新境界。
    经常疏通河床,不致溃堤,适时疏导心理,才能保持健康。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史观,并以中国传统史家"属辞比事"和"疏通知远"方式展开,这种结构具有隐喻之义。
    一种无杆压力疏通器,主要包括有引管、连管、手柄、压缩圈以及调节爪。
    目的:评价宫腔镜直视下输卵管插管注药疏通术的临床效果。
    采用KTP激光疏通鼻泪管后,再分别注入典必殊眼膏或植入硅胶管,随访六个月。
    得花些钱疏通那个敲诈者,否则他会毁坏你的声誉。
    也正是由于按摩能够疏通经络。使气血周流、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有些人不太清楚这个手术的程序是怎样的,医生用非手术的方法疏通动脉。
    继续开辟和疏通多种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话语由权利向词令,疏通关系的角色转变。
    全国教师工会暗中疏通了议员,并进行了半天罢教。
    疏通下水道,喷洒消毒杀虫药水,消除蚊虫滋生地,降低蚊虫密度。

    汉字详情

    shū [shu]
    部首: 524
    笔画: 12
    五笔: NHYQ
    五行:
    仓颉: NMYIU
    四角: 101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2) 同本义

    疏,通也。——《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

    疏为川谷,以导其气。——《国语·周语》。注:“通也。”

    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

    疏为川渎、沟洫、陂池。——《柳宗元《天说》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史记·河渠书赞》

    (3) 又如:疏决(疏浚;开通);疏漏(漏水);疏源(疏通水源);疏瀹(疏浚,疏通);疏辟(疏通开浚);疏涤(疏浚清理;疏通清除);疏治(疏通治理);疏凿(打通阻塞,使流畅无阻)

    (4) 分开; 分散

    知伯围 襄子于 晋阳, 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 知伯。——《淮南子·道应》

    疏石兰兮为芳。——屈原《湘夫人》

    (5) 又如:疏分(犹瓜分);疏析(分开;隔开);疏索(分散;离散);疏逸(散失);疏越(疏散)

    (6) 分赐,分给

    疏爵分禄以褒贤。——《盐铁论·毁学》

    (7) 又如:疏封(分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分赐给臣子);疏爵(分封爵位)

    (8) 清除;排除

    教之乐,以疏其秽,而镇其浮。——《国语·楚语》

    (9) 又如:疏决(清除积滞、疏通管道);疏整(疏理整顿);疏瀹(洗涤沐浴);疏林(修剪林木的枝条);疏剔(清理剔除)

    (10) 雕刻,画饰

    赵主父令工施钓梯而缘 播吾,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1) 又如:疏玉(玉雕绘饰);疏柱(刻镂彩画的柱子);疏镂(雕刻)

    (12) 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聊斋志异·促织》

    (13) 又如:疏名(分别署名);疏举(逐条列举);疏记(分条记载);疏条(逐条陈述)

    (14) 疏忽;粗疏

    有疏,则为强国制也。——《韩非子·五蠹》

    (15) 又如:疏懒(散漫;疏忽);疏略(疏忽大意);疏虞(疏忽;差错);疏防(疏于防备);疏遗(疏忽遗漏);疏懒(松懈;懈怠);疏简(散慢,随便);疏庸(疏懒;懒散);疏惰(疏懒;懒散)

    (16) 注释,解释

    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庄子义疏》八卷。——《隋书·经籍志》

    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明· 徐光启《甘薯疏序》

    (17) 疏远,不亲近 。亦指离间,使疏远

    疏屈平而信 上夫大夫,令严子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韩非子·五蠹》

    (18) 又如:疏慢(疏远而怠慢);疏阔(疏远);疏异(新鲜别致之意);疏落(疏远;冷落);疏木(疏远);疏外(疏远见外);疏斥(疏远排斥)

    形容词

    (1) 稀疏;稀少

    疏,阔也。——《玉篇》

    天网灰灰,疏而不失。——《老子》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疏阔(远离;不在一起);疏少(稀少);疏微(稀少);疏班(稀疏地布列);疏细(稀疏而纤细);疏网(稀疏的网。喻宽大的法律)

    (3) 粗略;不周密

    其于计疏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4) 又如:疏野(粗略草率);疏卤(粗疏轻率);疏悟(粗疏不顺人情);疏庸(粗疏平庸);疏率(粗疏轻率;粗略草率);疏傲(粗疏傲慢);疏愚(粗疏笨拙)

    (5) 粗糙。亦指糙米

    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诗·大雅·召旻》

    (6) 又如:疏水箪瓢(粗糙的饮食,简陋的食具);疏茹(泛指粗食);疏食(粗粝的饭食,糙米饭);疏薄(粗糙简单的饭食);疏条(粗壮的枝条)

    (7) 久;长远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孟子》

    (8) 又如:疏豁(疏阔。久别);疏旷(远离;远隔);疏逖(指荒远之地)

    (9) 迂阔;不切实际

    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10) 又如:疏内(迂阔而木讷);疏介(迂阔耿介);疏涩(迂阔拘谨);疏凝(迂阔固执)疏野(旷野);疏豁(开阔;敝亮);疏妄(虚妄不实);疏网(虚妄不实)

    名词

    (1) 远亲。泛指关系疏远的人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疏房(即远族,远房);疏宗(远房宗族);疏客(关系疏远的客人);疏丧(关系疏远者或远宗、远亲的丧事);疏属(远宗;旁系亲属);疏从(指堂房亲属);疏族(远族;远亲)

    (3) 奏章。亦指上奏章

    寰再上疏丑诋, 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明史·海瑞传》

    (4) 又如:疏封(奏疏;奏章);疏草(即疏稿。奏章的草稿);疏直(上疏直陈);疏奏(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疏陈(上疏陈述)

    (5) 书信

    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思念之苦)。——曹丕《与吴质书》

    (6)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

    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7) 又如:疏头(旧时向鬼神祈福的祝文)

    (8) 旧时募化用的簿册 。如:疏引(旧时募捐簿前的简短的说明文字);疏簿(僧道化缘的本子)

    英文翻译

    neglect; careless, lax

    方言集汇

    ◎ 粤语:so1 so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o1 [客英字典] so1 sii1 [陆丰腔] so1 [客语拼音字汇] sau1 si1 so1 so4 su1 [台湾四县腔] so1 su1 [梅县腔] se1 so1 [海陆丰腔] so1 su1 [宝安腔] so1 [东莞腔] so1
    ◎ 潮州话:so1 s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葅平聲開口三等ʃĭosrio/shv
    tōng,tòng [tong,tong]
    部首: 306
    笔画: 10
    五笔: CE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NIB
    四角: 37302

    详细解释

    tōng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形容词

    (1) 整个,全部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名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汉书》

    (9) 药名。马粪

    量词

    (1) 遍;次 。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副词

    (1) 很;十分 。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心邱听着这些话,只微微的笑,通不言语。——《花月痕》

    (4) 另见 tòng

    tòng

    量词

    (1) 遍 。用于演奏某些乐器的动作。如:打了三通鼓;唢呐已经吹过两通

    (2) 番 。多用于贬义的言语行为。数词多用“一”。如:胡说一通;乱讲了一通

    (3) 另见 tōng

    英文翻译

    pass through, common, commun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g1 tung2 [梅县腔] tung1 [沙头角腔] tung1 [东莞腔] tung1 [客语拼音字汇] tung1 [陆丰腔] tung1 [客英字典] tung1 [宝安腔] tung1 [台湾四县腔] tung1 t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thungtʰu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