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邦

fān bāng [ fan bang]
注音 ㄈㄢ ㄅㄤ

词语释义

番邦 fānbāng

(1) 旧指外国或外族

foreign country

词语解释

  1. 旧称外国。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三场:“只因番邦造反,侵犯中华,元帅调齐大兵前去抵挡。” 李广田 《活在谎话里的人们》:“连这小小农村中,经过种种传说,也知道有番邦外国来争夺 中国 的江山了。”

引证解释

⒈ 旧称外国。

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三场:“只因番邦造反,侵犯中华,元帅调齐大兵前去抵挡。”
李广田《活在谎话里的人们》:“连这小小农村中,经过种种传说,也知道有番邦外国来争夺中国的江山了。”

番邦的国语词典

旧时中国称外国为番邦。

如:「唐代的文成公主下嫁番邦,促进了双方政治、文化的交流。」

番邦的网络释义

番邦

  • 番邦是对旧指外国或外族。
  • 以前汉人的主要居住在中原一带(也就是黄河流城),他们最早称番邦是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
  • 番邦的翻译

    英语: (old)​ foreign land, alien nation

    番邦造句

    私通番邦,里勾外连,一举除了心病。
    这番大有来历的微言大义,要如何翻译成这欧罗番邦的通用语之时不失威严气势和玄妙韵味,倒是很为考究的。
    香料和香药在帝国时代是由皇家垄断的奢侈品,周边附属番邦往往争相以最优质最具异国特色的香料向中国朝廷进贡。
    根据儒家思想,这个国家拥有一套既适用于天下又经久不衰的普世价值观,不过其认为没有必要将这套价值观传播到番邦。
    史弘肇赶忙拿起所带提盒,打开盒盖将公主所被宝物献上,并言此乃公主孝敬丞相的一点心意,此宝皆出自塞北番邦,中原罕有,丞相大人万望笑纳。
    清除繁体字对番邦人照理应该如此无差,至少又实在不是他们的文化!
    律的转折还意味着,番邦学生不消再像以前一样,必需摆这个国度才略请求任务答允证。
    在中国人眼中,万国来朝,外夷番邦前来学习中国文化并进贡以表达敬意,是顺从天意的自然法则。
    常德作为湖南著名的曲艺之乡,民间广泛流传了鼓盆歌、渔鼓、说鼓、对鼓、三棒鼓、地花鼓、薅草锣鼓、番邦鼓、跳三鼓、围鼓等一系列“鼓书”形式。
    可能有个演说的计划,会孕育产生在电视播送里,或是重新实行一次,但是这次是对番邦的媒体上。
    汉元帝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其他女子他是舍得的,于是乎后宫一位姓王的良家子远嫁了番邦。
    死,二郎战败拔剑自刎,三郎被乱马踩踏而亡,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杨延昭幸存活命,痛恨奸臣当道的朝廷,不愿在朝为官,毅然决然地在五台山落发为僧。
    大军压境,军临城下,番邦军队直抵京城,百万雄师如壮阔的的一片大海,遥遥无际……
    黄龙府曾经是古代番邦的重镇,在今日的吉林农安,并不是金国首都。
    刘备:子龙啊,我已经有了一个好点子。和番邦结盟,不包底,用分账的形式合作,前后夹攻曹操。他三,我七。
    在番邦,们提到蝙蝠,就想到丑恶凶恶的景。

    汉字详情

    fān,pān [fan,pan]
    部首: 521
    笔画: 12
    五笔: TOL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HDW
    四角: 20609

    详细解释

    fān

    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象野兽的足掌和爪,下面的“田”象兽足踩出的印子。①本义:兽足。②更替,替代,轮流)

    (2) 更替,轮值

    顿兵一万,番代往来。——《北史·贺弼传》

    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番代(轮流更换);番休(轮流休息);番更(轮流巡夜)

    (4) 用同“翻” 。如:番将转来(翻转过来);番修(翻修);番身(翻身)

    量词

    (1) 次,回

    迭为三番。——《列子·汤问》

    (2) 又如:几番风雨;番把(几次);番番是福(每件事都吉利)

    (3) 种 。如:别有一番天地;别有一番滋味;一番江水一番鱼

    (4) 片;枚;块

    宫中造清思院新殿,用铜镜三千片,黄白金薄十万番。——《旧唐书》

    (5) 古代计算纸张的单位

    秩满归,吏以纸万番赆之, 暹为受百番。——《新唐书》

    (6) 倍 。如:翻番;翻了一番

    形容词

    (1) 旧时对西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 。如:番西(四川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番钱(外族钱币);番王(少数民族的领袖);番客(指客居中国的外族人或外国人;或客居南洋的中国人)

    (2) 通“蕃”。草木茂盛

    子子孙孙,永永番昌。——汉《白石神君碑》

    名词

    (1) 通“藩”。篱笆

    抗折其貌以象墁(màn以泥茨涂屋)茨番阏( è雍塞)也。——《荀子·礼论》。杨倞注:“番,读为藩。藩篱也。”

    (2) 另见 pān

    pān

    名词

    (1) 姓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诗·小雅》

    (2) 另见 fān

    英文翻译

    to take turns; a turn, a time; to repeat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1 pu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fan1 [台湾四县腔] fan1 [宝安腔] fan1 | pan1 | po2 [海陆丰腔] fan1 [梅县腔] fan1 [陆丰腔] fan1 [东莞腔] fan1 [沙头角腔]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1 fon1 pan1
    ◎ 潮州话:何冤1 颇鞍1 ,huang1 [潮州]huêng1 ,puan1(phu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附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byan/bvanbʰĭwɐn
    bāng [bang]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DT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QJNL
    四角: 57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丰声。古文从之、从田,会意。与封字从之、从土同意。本义: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2) 同本义

    邦,国也。——《说文》。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书序云:‘邦康叔,邦诸侯。’论语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按,散文邦国亦通。

    利用为依迁邦。——《易·益》

    协和万邦。——《书·尧典》

    以畜万邦。——《诗·小雅·节南山》

    后非众罔与守邦。——《国语·周语》

    (3) 汉避高祖讳,多以国易之

    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

    及公子返晋邦、瘵兵伐 郑,大破之。——《韩非子·喻老》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4) 又如:邦畿(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地方);邦家(诸侯的封国和大夫之家);邦国(诸侯的封国。大的叫邦,小的叫国,后泛指国家)

    (5) 泛指国家

    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6) 又如:邻邦;盟邦;邦典(国家的法令制度)

    (7) 疆界,边界 。如:邦墓(周代邦域中人民聚族而葬的墓地)

    (8) 国都,大城镇

    逼迫迁旧邦,拥王以自疆。——《悲愤诗》

    (9) 泛指地方

    负海之邦,交趾之土,谓之南裔。——《博物志》

    (10) 姓

    动词

    封,分封

    设五等,邦群后。——柳宗元《封建论》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bo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ang1 [东莞腔] bong1 [客语拼音字汇] bong1 [陆丰腔] bang1 [宝安腔] bong1 [台湾四县腔] bang1 [客英字典] bang1 [梅县腔] ba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四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江平聲開口二等prung/peongpɔ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