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虎不成

huà hǔ bù chéng [hua hu bu cheng]
繁体 畫虎不成
注音 ㄏㄨㄚˋ ㄏㄨˇ ㄅㄨˋ ㄔㄥ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略语。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东观汉记》:“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效杜季良而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成语辨析

成;不能写作“呈”。

成语用法

画虎不成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略语。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萧子云改易字体, 邵陵王颇行伪字;朝野翕然,以为楷式,画虎不成,多所伤败。”
《封神演义》第七六回:“此虽是你弟兄二人忠肝义胆,我岂不喜,只恐画虎不成,终无补於实用,徒死无益耳。”
清陆时化《书画说铃》六:“有临摹而妙者,若合符节也。有临摹而拙者,画虎不成也。”

画虎不成的国语词典

人目标高远却无法做到。参见「画虎不成反类狗」条。

画虎不成的网络释义

画虎不成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 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阯,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 画虎不成造句

    一个新东西出来,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照猫画虎,画虎不成反类犬。
    现在有些新诗人对语言没有敏感,写不出好诗,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仍然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学名家而不得,则是画虎不成反类狗矣。
    他们不擅长制造军火或者蛊惑人心,这就导致了他们很难做到那些人一样,如火燎原一般快速的掌握一个国家,没法做到这点,还强行模仿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花费数百元买一本书,便可以获得别人的智慧经验。然而,如果你全盘模仿,不加思考,那有时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好嘛好嘛,我说还不行吗,这句成语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狗狗。
    即使在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时,也不能照猫画虎,否则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娱乐圈中众多清纯玉女派女星为了追求性感和刻意的展现自己,不惜浓妆艳抹登场,结果却是雷翻众生惨不忍睹,“画虎不成反类犬”就此诞生。
    而幼年由于实力还弱,在舍弃肉体转化成灵魂状态的呙龙后,却是实力大减,变得先天不足,画虎不成反类犬。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否则只会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
    刘萌当然也听到,但他并不相信情况会那么糟糕,何况他那样说的目的是出于心理战术,哪知画虎不成反类犬,自己倒先被人将了一军。
    就像一个画师,学艺不精,画虎不成反类犬。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现在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花费数百元买一本书,便可以获得别人的聪明经验。然而,假如你全盘模仿,不加思考,那有时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有些缺乏基本影视艺术修养的人,硬要拍电影或电视剧,结果常常不免画虎不成反类狗,弄得不伦不类,观众根本不买账。
    画虎不成反类犬,你照着为师的道,日后哪里会有大成,你的道还需要自己去找。
    现在某些新诗人似乎对语言就没有敏感,只能从外国诗、从文言文里去剽窃,并且画虎不成,自然很少有值得一看的了。
    毕竟你们买他们也只是为了沾光,打出个名头,和他们深度合作的话小心画虎不成反类犬,我这条方案可以说算是明哲保身,以备无患。

    汉字详情

    huà [hua]
    部首: 521
    笔画: 8
    五笔: GL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UW
    四角: 107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指事。金文。上面是“聿”( ),象以手执笔的样子,是“笔”的本字;下面象画出的田界。整个字形,象人持笔画田界之形。本义:划分,划分界线)

    (2) 同本义

    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说文》

    画为九州。——《左传·襄公四年》

    画壄分州。——《汉书·地理志上》

    (3) 又如:画野分疆(划分疆域而治);画土分贡(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天子划分封地给诸侯,诸侯定期向天子朝贡);画地(在地上画界线);画界(划定疆界)

    (4) 绘画;作画

    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善画者多工书。——蔡元培《图画》

    善画者或兼建筑。

    (5) 又如:画学(绘画的学问);画壁(在墙壁上作画);画革(在皮革上书写);画癖(喜爱绘画艺术成癖)

    (6) 用画装饰的或以图案等装饰的 。如:画桥(彩饰的桥梁);画烛(有彩饰的蜡烛);画楼(彩饰的楼);画刹(有彩绘装饰的佛寺)

    (7) 签署;签押 。如:画敕(画押);画可(帝王在奏章上批可字,表示允准可行);画卯(旧时官署规定卯时开时办公,史胥差役按时赴官署签到)

    (8) 书写文字。亦特指写出带有标记性的文字 。如:画灰(在灰上写字);画沙(古代书家以为笔锋如锥画沙,方为高妙);画沙印泥(古代书法家推崇的一种用笔方法);画札(写字);画拉(方言。写)

    (9) 比画 。如:指手画脚;画符(道士用咒语画成符录);指天画地

    (10) 截止;停止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何晏集解引 孔安国曰:“画,止也……自女自止耳,非力极。”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汉· 扬雄《法言》。 李轫注:“画,止。”

    (11) 谋划;策划

    画,计也,策也。——《说文》

    孝公平画。——《商君书·更法》

    助画方略。——《资治通鉴》

    (12) 又如:画策(计划;筹划);划事(筹划事情);画制(筹画制度);画计(谋画)

    (13) 通“化”。教化 。如:画外(化外,指政令教化所不及之地)

    (14) 横划过去

    曲终收拨当心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成品画

    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不设色之画。——蔡元培《图画》

    中国之画。

    西人之画。

    (2) 又如:画本(泛指画册);画卷(裱后带轴的长幅图画)

    (3) 计策;计谋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柳宗元《封建论》

    (4) 一个不中断、不停顿的挥笔动作 。如:“人”字有两画

    (5) 书法的横笔 。如:他姓王,三画王

    (6) 皱纹;纹缕 。如:画石(有纹理的石头)

    英文翻译

    a painting, picture, drawing; to draw

    方言集汇

    ◎ 粤语:waa2 waak6
    ◎ 潮州话:锅7 锅8 ,uê7(uē) uêh8(uêh)

    宋本广韵

    [hu]
    部首: 608
    笔画: 8
    五笔: HAMV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PHN
    四角: 212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形容词

    (1) 比喻威武勇猛 。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动词

    (1) 〈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英文翻译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3 [东莞腔] fu3 [沙头角腔] fu3 [陆丰腔] fu3 [台湾四县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梅县腔] fu3 [客英字典] fu3 [宝安腔] f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古上聲開口一等hox/xuuxu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chéng [cheng]
    部首: 412
    笔画: 6
    五笔: DNNT
    仓颉: IHS
    四角: 53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

    completed, finished, fixed

    方言集汇

    ◎ 粤语:cing4 seng4 s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是征清開平聲開口三等zjengʑĭɛ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