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敕

shēn chì [ shen chi]
注音 ㄕㄣ ㄔˋ

词语释义

亦作'申勑'。亦作'申勅'。 告诫。 敕命;宣示诏令。 整饬;整顿。

词语解释

  1. 亦作“ 申勅 ”。告诫。

    《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欲遵 伊 周 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舆,而 济 遽入陈间,以致大变。”《晋书·李憙传》:“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当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 汪守 者而与之讲济世之事乎?”

  2. 敕命;宣示诏令。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灵柩将窆,申敕脩仪。”一本作“ 申勑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诸州讯狱诏》:“可申勅诸州,月一临讯,博询择善,务在确实。” 宋 苏辙 《再催行役法札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详议,立成定法,以时行下取进止。”

  3. 整饬;整顿。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於疲老,而未尝申勑训练。”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申勅”。

⒉ 告诫。

《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欲遵伊周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舆,而济遽入陈间,以致大变。”
《晋书·李憙传》:“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清黄宗羲《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当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汪守者而与之讲济世之事乎?”

⒊ 敕命;宣示诏令。

汉蔡邕《陈留太守胡公碑》:“灵柩将窆,申敕脩仪。”
一本作“申勑”。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南朝梁武帝《申敕诸州讯狱诏》:“可申勅诸州,月一临讯,博询择善,务在确实。”
宋苏辙《再催行役法札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详议,立成定法,以时行下取进止。”

⒋ 整饬;整顿。

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於疲老,而未尝申勑训练。”

申敕的网络释义

申敕

  • 申敕是一个汉语词语,
  • 拼音为shēn chì,
  • 释义: 1、告诫。2、敕命;宣示诏令。3、整饬;整顿。
  • 出于《汉书·成帝纪》。
  • 汉字详情

    shēn [shen]
    部首: 101
    笔画: 5
    五笔: JHK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WL
    四角: 500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从臼,自持。从丨。身体。与寅同意。本义: 束身)

    (2) 同本义;约束

    申,束身也。——《说文》

    约车申辕。——《淮南子·原道》。注:“束也。”

    畏忌自申。——《汉书·韦元成传》。注:“言自约束也。”

    勒兵申教令。——《汉书·元帝纪》

    朱绿带申加大带于上。——《礼记·杂记》

    申体防以自持。——曹植《洛神赋》

    (3) 又如:申束(约束)

    (4) 舒展。通“伸”。伸展,伸张

    形可劫而使诎申。——《荀子·解蔽》

    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礼记·郊特牲》

    咎犯申其左臂而诎五指。——《说苑·正谏》

    行止屈申,与时息兮。——班超《北征赋》

    (5) 又如:申张(伸张;扩大);申水(商业用语。旧时两种价格不同的货币互相交换时,由一方加价给他方作为补贴称“申水”);申主(信主,出政而信于民的君主)

    (6) 表明,表达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唐· 杜甫《兵车行》

    (7) 又如:申敬(表明敬意);申意(表明、表达意思;致意);申布(宣布);申白(申明表白;禀明);申好(表示结好);申挺(辨明而从宽处理);申约(申明约令;重申缔盟);申奖(表示奖励);申酌(借杯酒而表达);申致(送达;送给;表达)

    (8) 申诫;告诫

    即三令五申之。——《史记·孙武列传》

    (9) 又如:申守(再次警诫加强守备);申救(告诫,郑重的训诫);申戒(告诫);申析(申说辨析);申敕(告诫);申诏(申令告诫);申禁(宣布禁止从事某项活动);申儆(儆;训戒);申宪(绳之以法;依法处理);申警(警戒;儆戒);申严(申令严格遵守或执行某种法令、措施)

    (10) 申雪;昭雪 。如:申恨(诉说怨恨);申宥(施恩宽宥);申救(替人申冤并予以救助);申涤(申雪)

    (11) 重复地说,重申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12) 又如:申志(一再表明心志);申命(重申教命;再命);申复(重申诉而使之恢复)

    (13) 申报,旧时官府行文,下级对上级称申

    须先具价申禀。——沈括《梦溪笔谈》

    (14) 又如:申解(申报;解送;上报的文书);申状(上报的文书);申达(下级官府对上级行文表述);申表(上报的奏章);申闻(向上级报告);申破(上报说明);申黜(申报上级予以开除);申文(行文呈报)

    (15) 通“呻”。欠伸

    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庄子·刻意》

    (16) 到,至。如:申旦(通宵达旦);申旦达夕(自夜至晨,自晨到夜);申延(延长);申停(延缓执行)

    (17) 施,用 。如:申用(采用);申行(推行);申究(追究);申拔(提拔);申威(施展神威);申舒(舒展。膨胀);申愤(伸张义愤);申泄(倾泄;抒发)

    名词

    (1) 地支的第九位

    (2)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1944年为甲申年

    (3) 用以纪月,即农历七月

    (4) 用以纪日

    (5) 用以纪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

    申末酉初,虹亘中天,日气蒸云,竟天作黄金色。——《三元里抗英》

    (6) 又如:申牌(十二时辰之一。指十五时至十七时);申酉戌亥(申:15—17时;酉:17—19时;戌:19—21时;亥:21—1时)

    (7) 周时国名。姜姓,传为伯夷之后。故城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

    (8) 姓

    形容词

    明, 明白

    利口倾险,反乱国家,罪无申证,狱不讯鞠。——《后汉书》

    副词

    (1) 重复,一再

    伊尹申告于王。——《书·太甲》

    (2) 又如:申告(反复告诫);申言(再次陈说;重复述说)

    英文翻译

    to state to a superior, report; extend; 9th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san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1 [客英字典] shin1 [陆丰腔] shin1 [梅县腔] shin1 [宝安腔] sin1 [客语拼音字汇] sin1 [沙头角腔] sin1 [东莞腔] sin1 [台湾四县腔] si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失人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ɕĭĕnsjin
    chì [chi]
    部首: 425
    笔画: 11
    五笔: GKI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DLOK
    四角: 589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束声。本义:告诫,嘱咐)

    (2) 同本义

    敕,诫也。——《说文》

    敕天之命。——《虞书》

    (3) 又如:敕晓(告戒晓谕);敕谕天下(朝廷告谕全国);敕戒(警戒,教诫)

    (4) 通“饬”。整治;整饬

    既匡既敕。——《诗·小雅·楚茨》

    君子以明罚勅法。——《易·噬嗑》

    敕身齐戒。——《汉书·礼乐志》

    惧余身之未敕。——《后汉书·张衡传》

    (5) 又如:敕法(整饬法令);敕设(整饬周备)

    (6) 委任,任命 。如:敕目(任命官员的名单)

    (7) 皇帝下命令 。如:敕赐(皇帝命令赐与);敕许(敕命准许)

    名词

    (1) 皇帝,帝王自上命下之词(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英文翻译

    an imperial order or decree

    方言集汇

    ◎ 粤语:cik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it7 [台湾四县腔] tsiit7 [梅县腔] chit7 sok7 [宝安腔] cit7 [客语拼音字汇] cid5 sud5 [海陆丰腔] ch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四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恥力職開入聲開口三等ţʰĭəkthrik/thi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