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审

zhēn shěn [ zhen shen]
繁体 甄審
注音 ㄓㄣ ㄕㄣˇ

词语释义

甄审 zhēnshěn

(1) 鉴别审定

scrutinize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scrutinize] 鉴别审定

甄审的国语词典

甄察审核。如以考试或其他方式检定其资格等。

甄审造句

对于不同的案件要用不同的方式甄审。
她在为人民纳税钱把关的政府预算甄审作业中,表现受到高度肯定,气势锐不可当。
她在为人民纳税钱把关的政府预算甄审作业中,表现受到高度肯定,气势锐不可挡。
邱毅说,谢长廷在高雄捷运招标、甄审等过程中涉及图利、官商勾结。
而“甄选入学制”中的甄审,则给了高校相当大的招生标准制订权,也给了考生展示自己各种才能的机会。
评审局的评审工作范围已扩大至甄审副学位学历。
又例如若干环评或当局甄审委员的收贿弊案,或如龙潭购地案中的上级“实质影响力”,都发生专家意见站不住脚,自然影响专业形象,也损伤外界信心。
嘉义县香草园区招商、甄审缺失多。
受训学员不仅要在入学时接受严格的甄审与选拔,还须在训练过程中接受严格的训导与考核。
她在为人民纳税钱把关的事业甄审作业中,表现受到高度肯定,气势锐不可当。
另一方面,莲舫通过政府事业甄审工作,向全体国民表现了她与官僚体制为敌的决心,并且在选举活动中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汉字详情

zhēn [zhen]
部首: 435
笔画: 13
五笔: SFGN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GMVN
四角: 111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瓦。从“瓦”与陶器有关。本义:制做陶器的转轮)

(2) 同本义

如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汉书·董仲舒传》

若金受范,若埴(陶土)在甄。——晋· 潘尼《释奠颂》

甄陶品类。——《后汉书》

(3) 军了的左右两翼

使将军李恒督左甄, 许朝督右甄。—— 房玄龄《晋书·周访传》

(4) 姓

动词

(1) 制作陶器

既陶既甄。——《文选·张华·女史箴》。

甄工(甄者。制陶工人)

甄土(揉捏泥土)

甄冶(烧制陶器和熔炼金属。比喻造就人才)

(2) 甄别,鉴别

甄无名之士于草莱,指未剖之璞于丘园。——《抱朴子》。

甄升(甄别提升、晋升)

甄免(甄别。免除)

甄采(鉴别采用,选择采用)

(3) 审定,审察 。如

甄正(犹审定)

甄收(审核录用)

甄访(查访)

甄引(审察引用)

甄事(审察事理)

(4) 选拔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5) 又如:

甄赏(选拔奖励)

甄进(选拔任用)

甄擢(选拔擢用)

(6) 昭显;表彰

甄勒勋绩,永昭于后。——《成皋令任君碑》。

(7) 又如:

甄沐(表彰赏赐)

甄表(旌表,表彰)

甄酬(表彰赏赐)

(8) 造就,培养

臣里闾孤贱,才无可甄。——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

(9) 又如:

甄育(培养)

甄物(陶治百姓)

甄陶(化育;培养造就)

英文翻译

to examine, discern; to grade; a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jan1 zan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en1 zin1 [宝安腔] jen1 zin1 [客英字典] jen1 zhin1 [台湾四县腔] jen1 tsiin1 [海陆丰腔] ren1 zhin1
◎ 潮州话:zing1 ing1(ching ing) [揭阳]zêng1 êng1(cheng 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側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cjin/tjintɕĭĕn
shěn [shen]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J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LWL
四角: 305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2) 同本义

审,谓详观其道也。——《荀子·非相》

闻而审,则为福矣。——《吕氏春秋·察传》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审时(详察时令);审物(详察物情);审形(详察实情);审决(审察决定);审机而行(详细、周密地进行分析研究,把握好时机再行动);审别(审察辨别);审势(审察形势)

(4) 知道,知悉

审,知也。——《类篇》

审矣,何足怪乎?——司马迁《报任安书》

君子审礼。——《史记·礼书》

陛下连降三诏,召臣回朝,未审圣意为何?——《三国演义》

(5) 又

今投使君,共图大事,未审尊意如何?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又如:审悉(详细了解)

(7) 审核,审查,检查核对

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汉· 贾谊《过秦论》

(8) 又如:审考(审查);审合(审查验证);审决(审查决定);审覆(审查;审察);审释(审查释放);审端(检查修正);审分(审定名分、职分);审律(审定乐律);审音(审定字的读音)

(9) 审讯;审判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审断(审判裁决);审究(审问查究);审拟(审问拟罪);审鞫(审讯);审录(审讯);审语(审判结论);审质(审问)

(11) 询问,打听清楚

十一娘亦审里居。——《聊斋志异》

副词

(1) 真实;确实

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 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详尽,仔细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审观(仔细观察);审图(周密谋划;仔细考虑);审画(填重筹划);审度(详细考量);审顾(仔细察看);审虑(仔细考虑);审详(仔细审察);审酌(仔细斟酌);审注(仔细观察;细看);审求(仔细探求);审谋(周密谋划);审省(详细省察);审稽(详细考查);审说(详细解说);审辨(审慎辨别);审当(周密而确当)

形容词

(1) 慎重,小心谨慎

言审莫过圣人。——王充《论衡》

(2) 又如:审练(审慎精细)

(3) 确切

称言命者,有命审矣。——王充《论衡》

(4) 又如:审期(确切的日期)

(5) 正,不偏斜

本不审,虽尧舜不能以治。——《吕氏春秋》

(6) 固定;安定

故水之守土也审,影之守人也审,物之守物也审。——《庄子》

英文翻译

examine, investigate; judge

方言集汇

◎ 粤语:sam2

宋本广韵